4月14日,“翰墨匠‘芯’,潮流永‘筑’——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学术会议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开幕,来自世界各地图书馆的专家学者共同分享国际图书馆前沿发展趋势。
2024年10月7日,北京城市图书馆从来自全球10个国家的16家图书馆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IFLA)颁发的“2024年度公共图书馆奖”,这是中国首次荣获此项世界公共图书馆界最高荣誉。
“当我看到中国首次获得2024年度公共图书馆奖,我仿佛看到了图书馆的未来,参观了这座令人惊叹的建筑后,这种感觉更深切了。”在学术会议现场,国际图联专委会委员琳达·安·麦克米伦说。
“上图东馆开馆以后,为读者提供预约参观服务”
当下,由于技术和需求的变化,人类阅读正在从狭义向广义转变。建设一座智慧复合型图书馆,是许多现代图书馆努力的目标。
何为“智慧”?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馆(所)长陈超认为,建筑的智慧是首要的,其次是服务、业务和管理。
“对于传统图书馆来说,‘复合’并不是简单的馆藏复合化,而是要建设一座真正复合型的图书馆。”陈超说,“上海图书馆东馆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定位为市民的书房、客厅和工作室,以便让大家理解这种复合型功能。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我们一开始就引入了大量的公共艺术设计,让建筑的空间充满了文化和艺术。”
他还讲述了一个细节,上海图书馆在开馆以后,提供了一个常规服务——预约参观,而不是仅仅来看书。“我们专门设计了参观路线,馆员导航会告诉你,40分钟怎么参观,30分钟怎么参观。”
提到多元化服务,陈超表示,上图东馆还尝试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项目RPR,融合了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剧本杀元素,由悬疑作家将中外经典小说改编成沉浸式阅读剧本,参与者扮演不同角色,在同一空间内根据剧本进行互动沉浸式阅读体验。“我们还通过二次元文化的桥梁,推出特别展览,鼓励年轻人主动探索世界历史文化。很多游戏爱好者要参与活动,至少要排队两个小时,但他们非常尊重图书馆的氛围,图书馆也很安静。”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图书馆东馆还曾进入2023年度公共图书馆奖提名名单。“尽管最后没有拿到奖,但我相信,为首都图书馆开辟了道路。”陈超笑着说。
“到实体空间来,能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如果图书馆可持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在想,等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以后,未来的公共图书馆是像今天一样,还是更好?”在演讲一开始,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张久珍向观众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张久珍发表演讲。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我觉得,作为一个城市的图书馆,能够支持这座城市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张久珍说,对城市来说,当下,整个城市里面就业人口的数字技能很重要,而很多图书馆都在致力于提高当地人口的数字技能。“我们可以教会青少年使用机器人,可以教给妇女学会直播带货,可以教会60岁的退休老人更多的数字技能,让他更好地发挥社会作用。”
“另一个很重要的点,是要重视图书馆作为实体空间的价值。我有一个担心,现在手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百度什么都能搜到,现在还有DeepSeek,小学生用它写作业,大学生用它读文献、写论文。我想强调,图书馆作为实体空间的价值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守住这个地盘。”张久珍说。
“北京城市图书馆已经成为网红图书馆,但有人批评,图书馆成为网红是不对的,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我们可以让图书馆成为网红,成为一个旅行目的地。我们去一座城市旅行,想的一定不是互联网、手机,而是图书馆这样一个具体的实体空间。我到处讲这一点,不管技术如何发展,我们还能够去维持更好的、更漂亮的、能够让你很舒服的实体空间。”她说。
张久珍表示,到实体空间来,一定是不一样的,它能够建立人与人的连接,能够去暂时躲避社交媒体带来的碎片化信息。“我们看到,有非常多的中年人在图书馆得到治愈,让心灵更加平静,也有一些老年人更愿意到图书馆来做志愿者,获得价值感。”
“让阅读在人生之初埋下种子”
“2024年,北京城市图书馆获得公共图书馆奖,确实要对上海图书馆表示感谢。”在现场,首都图书馆馆长、党委副书记毛雅君表示,“申报奖项时,上海图书馆、宁波图书馆以及中图学会委员提供了帮助和支持,这个奖既是城市图书馆的,也是中国的。”
“回想起建馆之初,我们经历了很多思考和讨论,过程非常艰难。要建一个全新的馆,我们希望被读者喜欢,希望它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且,希望它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图书馆。其实每一个建设者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毛雅君说。
首都图书馆馆长、党委副书记毛雅君发表演讲。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毛雅君表示,北京已经进入人口中度老龄化阶段,持续学习、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当下人们的需求。“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应该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应该是全民的阅读水平。作为一个图书馆,如何通过阅读,为全年龄段人群启智增慧,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我们希望为踏入图书馆的每个人提供成长和成功的可能性。”
“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要建立一个技术和文化深度融合、开放包容多元的学习平台,满足全民终身学习的需求。”毛雅君说,首都图书馆倡导阅读从0岁开始,并且贯穿一生。
“但我和朋友提到从0岁开始阅读,他笑了笑,很疑惑,问我0岁不识字能看什么,其实从教育的角度来讲,0-3岁虽然不识字,但仍然可以通过听书等潜意识方式去促进思维,甚至可能成为他非常深刻的人生记忆。”她说,“我们发现,阅读从0岁开始,是一个需要大力推广的理念,目前我们的‘摇篮书香计划’,就是面向新生儿和他们的父母。一些新手父母可能想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但不知道读什么,我们会推荐一些婴幼儿阅读书单,希望让阅读在人生之初就埋下种子。”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