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6 月 6 日,西方的一些政要跑到诺曼底海滩搞了一场纪念仪式。可与此同时,克里姆林宫那边却安安静静,啥动静都没有。这一热闹一冷清,背后可有大文章,反映出的是历史叙事方面的博弈。就在那段时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说,苏联军民为二战付出了 2700 万生命的代价。


这话一说,就像往平静湖面扔了块大石头,激起千层浪。毕竟,二战都胜利 80 年了,可这场改变世界的大战,到现在还在影响着当代的政治局势,各方为了二战的历史记忆争来争去,说到底,就是在抢二战遗产的话语权,想借此塑造未来的国际秩序。

战略博弈里的历史影子

1944 年 6 月 7 日,《真理报》的头版那叫一个有意思,简直就是冷战前舆论战的经典案例。当时雅西 - 基什尼奥夫战役的报道占了头版三分之二的版面,而诺曼底登陆呢,就一个小小的 10 厘米见方的文本框,被放在了第三版。这版面安排,就像在大声宣告:东线战场才是这场战争的核心。


苏联有个漫画家叫鲍里斯・叶菲莫夫,他的作品变化也很能说明问题。1943 年的时候,他画了一幅《胜利按钮》,讽刺盟军拖延,不积极开辟第二战场。可到了 1944 年,他又画了《诺曼底铁拳》,对诺曼底登陆表示肯定。这一转变看着奇怪,实际上是苏联想把盟军的行动,纳入到自己主导的胜利叙事体系里。

苏联为啥这么做呢?这背后是斯大林对地缘政治的长远考虑。后来解密的文件显示,苏联通过 “齐柏林行动”,深度参与了诺曼底登陆前的战略欺骗。他们这一操作,成功误导德军,让德军把 3 个装甲师调到了巴尔干地区,这可给诺曼底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


苏联在台前表现得很低调,可在幕后却积极协作,这么做既能加快纳粹德国的灭亡,又能保证苏联在战后欧洲的话语权不会被削弱。就像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里提到的,“斯大林的战略智慧远超盟军想象” ,这话可一点儿不假。

媒体操控里藏着的政治秘密

苏联媒体在议程设置这方面,那真是做得相当到位。就拿《真理报》来说,它通过对头版头条内容的 “优先排序” ,把红军取得的胜利,塑造成苏联民众认知里的 “核心议题” 。

1944 年 6 月 7 日那天的头版,红军在雅西 - 基什尼奥夫的突破战,占了三分之二的版面,而诺曼底登陆的消息,被压缩在右侧一个小小的 10 厘米见方的文本框里。这其实就是一种 “环境再构成作业” ,目的是让苏联老百姓就算知道盟军登陆了,也还是打心眼里觉得,东线战场才是赢得胜利的根本。

不光版面安排有门道,语言的剪裁也暗藏玄机。《莫斯科新闻》的英文版,报道诺曼底登陆的时候,用了大标题,看着挺重视。可再仔细一瞧,他们把艾森豪威尔的照片,和红军胜利的消息放在一起。记者霍夫曼在报道里还特意强调,“德军在东线三年消耗后实力大减” 。


这么一说,就巧妙地把诺曼底登陆,放到了苏联主导的战争叙事框架里。还有叶菲莫夫画的漫画,那含义就更深了。1942 年他画了《战争专家会议》,把盟军将领丑化成 “如果失败怎么办将军” ,可到了 1944 年的《诺曼底海滩》里,苏联国旗在盟军坦克后方若隐若现。这就好像在暗示,就算诺曼底登陆成功了,苏联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历史争议在现实里的反映

一直以来,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功绩归属,各方吵得不可开交,这里面还有数字上的博弈。西方的一些学者,经常拿诺曼底登陆后,德军从东线抽调 40 个师的数据来说事儿,强调诺曼底登陆的战略价值。可苏联官方一直坚持,整个二战期间,德军 60% 的兵力都部署在东线,80% 的伤亡也发生在苏德战场。

这数字上的争论,背后就是对二战遗产话语权的争夺。就说 2023 年,泽连斯基给纳粹老兵鼓掌,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其实就是这种博弈在当代的延续。

再看看纪念活动里的政治操弄,地缘逻辑越来越明显。2025 年的诺曼底纪念活动,又把俄罗斯排除在外了。法国官方给出的理由是 “俄乌冲突”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政治操弄。这可不是第一次了,2019 年诺曼底登陆 75 周年纪念的时候,普京就曾尖锐地指出,“诺曼底登陆并非改变战局的关键” 。


到了 2025 年,他进一步强调,“当某些国家美化新纳粹时,我们无法与之共舞” 。俄罗斯的缺席,本质上就是西方想重构二战叙事,削弱苏联历史地位的一种战略行动。

在乌克兰,像班德拉这种纳粹合作者,居然被塑造成 “民族英雄” ;在波兰,华沙起义被过度渲染成 “独立解放” ;在波罗的海国家,苏军解放者的形象被刻意淡化。这些 “去苏联化” 的历史叙事重构,和北约东扩其实是相互呼应的。


就像普京在 2025 年提议,把该年定为 “与纳粹主义斗争年” ,这表明俄罗斯也开始利用历史议题,构建对抗西方的意识形态武器。

从多个角度解构历史

从军事战略的角度重新审视诺曼底登陆,能发现苏联的一些深层谋划。“卫士” 计划的解密文件显示,苏联通过 “齐柏林行动” 误导德军,让德军把 3 个装甲师调到巴尔干,实际上是给诺曼底登陆提供了便利。


这种 “台前低调、幕后协作” 的策略,充分展现了斯大林高超的地缘政治手腕。就像历史学家弗拉基米尔・彼得罗夫说的,“苏联的战略欺骗为诺曼底登陆提供了隐形保护伞” 。

从传播理论的实证分析来看,苏联媒体的影响力可不小。议程设置理论在《真理报》的运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头版布局,成功把红军胜利塑造为公众认知中的 “核心议题” 。这种 “环境再构成作业” ,让苏联民众即便在盟军登陆后,依然坚信东线才是胜利的根本。美国传播学教授约瑟夫・奈就评价过:“苏联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堪称冷战前的舆论战教科书。”

再从文化符号的角度来解读,能发现苏联宣传的深层逻辑。叶菲莫夫的漫画变迁,可不是简单地对盟军态度转变,而是想把盟军的行动,纳入到 “苏联主导的反法西斯战争” 叙事体系里。从 1942 年的讽刺,到 1944 年的肯定,这种变化其实是把诺曼底登陆,变成苏联胜利叙事里的一个注脚,而不是主体。这种符号化操作,就是把历史记忆当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

历史的真相与重塑

诺曼底登陆 80 周年的纪念活动,表面上看是在缅怀历史,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战争。西方把诺曼底登陆包装成 “自由世界的胜利” ,可俄罗斯呢,通过强调 2700 万军民的牺牲,提醒着世界,东线战场才是二战的核心。这种叙事上的冲突,背后是对二战遗产的争夺,更是对未来国际秩序话语权的博弈。

历史可不是摆在那儿一动不动的档案,它更像是一个动态的权力博弈场。从《真理报》的头版布局,到普京现在的表态;从叶菲莫夫的漫画,到泽连斯基引发争议的行为,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对过去的解读,更是对未来的塑造。

我们得跳出单一叙事的局限,才能看清历史的全貌。诺曼底登陆,它既是盟军的一次壮举,更是人类反法西斯战争共同的遗产。就像艾森豪威尔晚年说的:“真正的胜利属于所有为自由而战的人,而非某个国家的政治叙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