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的特大统领一直期待来自中方的服软电话,估计他要失望了。关于大国间领导的直接通话,其实经常发生乌龙,比如珍宝岛事件后,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曾致电我国政府,希望缓和紧张局势,结果被我方接线员一顿痛斥后当场挂断。



这种事情发生在冷战期间还是很要命的,所以那位接线员后来受到了批评。冷战期间,其实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是美国和苏联的关系,有民间传说,苏联克里姆林宫的接线员也曾经挂断过美国总统的电话。

该传言称,某位美国总统(通常被指为尼克松或肯尼迪)试图通过普通电话线路直接联系苏联领导人,但被克里姆林宫的接线员误认为是恶作剧或骚扰电话。接线员用俄语怒斥对方后挂断电话,导致美苏高层沟通中断。



这一传言流行于冷战后期,反映了当时美苏民间对两国高层沟通机制的想象。由于冷战期间双方官方热线(如1963年建立的“红色电话”)仅用于紧急事务,且操作严格,普通民众对领导人如何直接通话存在好奇,因此衍生出此类带有戏剧性的故事。

说白了,这件事没有发生过。但是,没有发生过这种事,不代表这样的直接交流没有出过事。

美苏之间在1963年建立了美苏热线,用于领导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之所以有这条热线,是因为在此前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危机发生后,赫鲁晓夫写信给肯尼迪,解释相关情况,信件用了12小时才能送达肯尼迪,险些引发核战争。



这场危机后,美苏双方都意识到直接建立领导人之间的沟通渠道非常必要,美苏热线应运而生。

热线的首次实际使用是在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后,美国通过该渠道向苏联通报了事件。美国人之所以要向苏联通报这件事,目的在于告诉苏联人,这只是美国一个精神病做的蠢事,不是美国要变天,苏联别胡思乱想。

此后,这条热线的使用多围绕中东战争、阿富汗入侵等危机,而非日常通话。



1963年建立的美苏热线最初是电报线路,需通过电传打字机传递信息,无法进行语音通话。直到1971年技术升级后,双方才实现语音通信。

所以,在1963年到1971年间,如果双方领导人想用电话直接对话,技术上虽然不存在问题,但是操作复杂。双方领导人需要先从外交渠道(一般是大使馆)进行沟通协调,经过对方同意以后,接线员才可以进行转接。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军误判苏军动向,试图通过热线沟通,但因未按流程操作,被苏联接线员暂时搁置。



1970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试图通过普通电话联系勃列日涅夫,但因未提前预约而被接线员拒绝,后改为通过外交渠道沟通。注意,接线员这次挂断尼克松电话,其操作是符合规范的,违规的是尼克松,他没有事先通过外交渠道预约。

到了1971年以后,双方领导人之间通话方便了许多,于是骂人也方便了。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勃列日涅夫通过热线与尼克松通话,态度强硬地指责美国纵容以色列。据报道,勃列日涅夫在通话中言辞激烈,甚至没称呼尼克松为总统先生,而是直呼其名。



冷战期间,美苏领导人之间的通话主要是为了消除误会,避免核战争。因此,双方之间的直接通话基本上都与军事行动相关。

到了冷战后期苏联解体前期,苏联这个国家处于弥留之际,美苏领导之间的通话则更像是苏联向美国汇报情况,比如,苏联解体前夕,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老布什频繁通话。1991年5月的一次通话中,戈尔巴乔夫以近乎谄媚的态度向老布什汇报苏联内政改革。



如今,苏联已经作古,美国江河日下,美苏之间的领导人通话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唯一的作用就是警醒世人,莫要重蹈覆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