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甸曼德勒灾区,烈日炙烤的护城河畔,一群身着红色制服的背影正与时间赛跑,只为将清洁安全的生活用水送入每一户受灾家庭。4月10日,救援队员观看曼德勒地图研究取水点位。


▲救援队员迅速对曼德勒护城河展开水质勘查。


▲队员们冒酷暑徒步数公里最终选定了一处流速稳定、污染风险较低的水域作为取水点。


▲救援队员检测水体浊度、微生物含量及化学污染物指标。

“水源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后续所有环节,必须慎之又慎。”现场技术负责人反复强调。


▲随着取水点确定,数吨重的制水设备即刻开始搭建。


▲救援队员将抽水泵的水管放入曼德勒护城河。


▲浑浊的河水被泵入巨型洋葱水袋,通过添加絮凝剂使杂质沉淀,水体初步澄澈。


▲救援队员观看原水添加絮凝剂后的状态。


▲救援队员往设备中加注石英砂,对水进行深度过滤。


▲水流经石英砂过滤器拦截悬浮物,再通过活性炭吸附装置祛除异味和有机物。


▲救援队员对净化后的水质进行检测,同批次水样也会有缅甸当地水质机构对其检测。


▲原水(左),加入絮凝剂后的初级净化水(中),深度过滤的水(右)。


▲救援队员调试设备。成品水注入特制储水罐前,队员们使用紫外消毒仪对容器进行360度无死角消杀,确保末端安全。


▲4月11日,曼德勒护城河畔,救援队连夜搭建饮水设备。

“除了生活用水,很多孩子和老人急需直接饮用的安全水!”针对灾区反馈,救援队紧急增调三套直饮水设备。


护城河畔的照明灯将救援队员的身影拉得很长。汗湿的衣襟、磨破的手套、沙哑的调度声,与潺潺流动的净水声交织成特殊的战歌。


这些精密仪器通过多级反渗透膜过滤技术,能有效去除重金属离子与病原微生物。随着设备轰鸣启动,三套设备能够每小时生产4500升直饮水。

小红科普时间!地震被困,如何自救?

来源:新京报

记者:陶冉

摄影:陶冉

本文转自“中国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