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吐槽妈妈的视频——最爱的人反而是伤自己最深的人。
她说:小时候妈妈总是抱怨、骂她、指责她,把所有的不幸都怪罪、发泄在她身上;长大后,不管自己如何努力,变得怎样优秀,始终都得不到妈妈的认可;因此,她很崩溃,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妈妈满意;妈妈的情绪是她无法摆脱的梦魇,让她没有安全感,总是需要从别人的肯定中获得自信,因此,她对母亲既爱又恨。
其实,我特别能共情她的处境,因为当初,我和妈妈也像她们那样相爱相杀、互相折磨。
看了这个视频,瞬间让我回忆起了过去与妈妈相处的点滴,让我狂哭不止。我在想:如果给我重来一次的机会,我无论如何都不会反驳、对抗妈妈;无论对错,都遵从她,只要她永远待在我身边就好。
我知道不可能了。人总是这样,拥有的时候永远都不会珍惜,失去的时候才会后悔莫及。所以,希望你能趁妈妈还身边的时候,好好爱她,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她没有错,只是你没有经历过她的经历,如果换成是你,也许不一定比她做得更好;不要抱怨和责怪她不懂你,任何人对任何人的经历都没办法感同身受。
妈妈离开后,我好像懂事了许多,都说生是死的代际传递,死是生的负重前行;
很多道理如果我们参不透的话,上天就会让失去和死亡来让你明白。所以,妈妈的离世是我认知的牺牲品。你看,我的罪恶是有多大。
人都是后知后觉的,但也许重来一次,即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也不见得就做得那么好,因为人的叛逆和反抗是基因自带的,没有人能控制得那么恰到好处。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里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临刑的犯人,他在最后一刻发出感叹: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的话,他一定不浪费一分一秒,把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当成一年来过;
结果后来真给了他机会,可他并没有像他承诺的那样过活。当人有了成千上万的一分钟之后,也就不在意此刻的一分一秒了。
蒋勋老师讲了一个观点:每个人对爱的诠释和表达方式不一样,他说:以前的人对爱的表达,不会说我爱你、我想你、不会拥抱你、亲吻你;而是骂你、咒你、挖苦你,他还举例说,农村的妇女甚至会拿着菜板和刀,一边剁一边骂:你这个杀千刀的,你这个剁脑袋的。
很多人会认为这哪里是爱呢,明明就是恨啊!其实,这就是爱,这就是她们爱的表达方式。
所以,我们的妈妈总是抱怨、指责、不满,也是她们对爱的表达方式。
因为有代沟,他们没法按当下流行的方式传递自己的爱,因此她们的爱往往被解读成负能量。
其实她们很孤独,想跟你聊天,又不知道聊什么,怕你生气,怕你嫌弃。在你想得到妈妈认可的同时,妈妈也想得到你的认可;你在努力的同时她们也在努力,她们也希望被你看到。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一样,让妈妈难过、痛苦的人呢;我们又何尝不是一样在折磨、伤害着妈妈呢!
我们还是太年轻了,思想不成熟、认知太低,不懂得包容和理解亲人,不懂得如何与亲人融洽的相处。当然,这也许跟年年龄没有多大关系,有的人20岁的年纪80岁的思想,有的人80岁的年纪10岁的思想。
你知道《卡拉马佐夫兄弟》里,19岁的阿辽沙是怎样面对道德败坏的父亲吗?可能很多人都没有他那样的爸爸。
他的爸爸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不顾妻子死活、理所当然的遗弃自己的孩子;当孩子们靠自己的能力长大后,回来找他时,他不是高兴而是担心他们回来抢夺他的财产。
然而,阿辽沙面对这样的父亲,没有恨,没有怪罪,没有指责;爸爸在旁边嫖赌,他就在隔壁喝茶,爸爸生病了就回去看他,任由他抱怨也不出声,让他回来他就回来,让他走他就走,没有任何的情绪。
时间长了,爸爸发现这个儿子真的好乖、好可爱,他好喜欢这个儿子,看到他就想亲他、抱他,有时候阿辽沙不来他会很失落,渐渐的他的行为也变得检点了,甚至主动向阿辽沙检讨自己的不是。
阿辽沙对爸爸的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引导,把要求别人做到的,优先自己做到,把爸爸当镜子照的同时,爸爸也把你当镜子照。久而久之,双方自然而然会在相互的反射中去修正。
所以说,爱,不是要求家人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爱,是允许她们成为她们想要的样子。
就像阿辽沙那样,尊重每个人的生命轨迹,不参与、不纠正、不抱怨、不指责;允许她们做她们,允许自己做自己;我想,这就是与亲人最好的相处方式,哦不,与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