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的深圳持续引才”,这是城市的必然,也是深圳的底色。
这两天深圳“超高规格”去上海招人,刷屏网络。
市长带队、华为腾讯比亚迪科技大厂领衔、深圳机器人“十三太保”集体赴会,35000+个高质量岗位面向今年应届毕业生……
这相当于是深圳向今年1222万应届毕业生喊话:深圳依然是你们的星辰大海。
一座多年来深受全球人才青睐的城市,一批领衔中国AI智造的明星企业,城市与产业的交融共进,正催生深圳人才需求的更迭。
这表明,不管任何时代,全球人才“圳”邀你来。
超高规格 赴沪引才
超高规格,千里赴沪,诚邀人才。
4月13日至14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上海站)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深圳此次组团阵容不可不谓“顶配”,面向海内外人才发出诚挚邀请,尤其是AI智能产业的新质人才。
市长覃伟中亲自上阵,华为、腾讯、比亚迪三巨头领衔,深圳机器人“十三太保”优必选、智平方、星尘智能、戴盟、帕西尼、乐聚、数字华夏、众擎、逐际动力、大象、大族、迈步、肯綮科技悉数亮相。
深圳赴上海招聘现场
更有超60家上市企业集结,包括华润、招商局、中广核、中海油等87家央国企,还有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鹏城实验室等340余家事业单位集中参加。
现场提供招聘岗位超过35000个,绝大部分面向今年应届毕业生。其中年薪50万元至100万元的岗位超过4000个,百万年薪岗位超过800个。机器人算法工程师高达40-90万元/年,AI大模型算法专家年薪达128万/年。
毫无疑问,最具吸引力的岗位关键词:AI智能、算法、机器人。
“未来装备”空降现场
专注具身智能的科技企业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为机器人相关岗位开出最高80万元的年薪。比如,机器人软件开发工程师、机械臂运动控制算法工程师、机器人系统工程师等岗位年薪范围都在40万元至80万元。通用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给出的大模型具身智能算法工程师、具身大模型框架高级开发工程师、强化学习算法工程师岗位,最高年薪达到80万/年。
以全球首个“前空翻”机器人出圈的深圳众擎,仿真算法工程师岗位月薪3-6万,本科学历要求的关节机械设计工程师,月薪最高可达5万元。
新质产业,高薪岗位、明星企业,不难看出深圳对新质人才的饥渴。
留学生服务专区
这场面、这阵容、这薪资、这诚意,让网友直呼:“上海同学坐不住了”,深圳“下血本”来招人。
为什么去上海
为什么去上海?为什么如此高规格去上海招人?
因为深圳和上海,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双中心重点城市:是“经济中心”也是“科技创新中心”,各自代表大湾区和长三角的顶尖城市。
而且上海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市和科研重城,双一流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接近4成。目前,上海各类人才总量接近700万人,其中作为科技革命“主战场”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总量已从10万人增加到25万人。
上海高校排名前10
上海还是全球资源配置和人才流通中心,无数跨国企业和技术研发中心、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汇聚于此。
所以,不难理解,当AI时代全面降临,人工智能突飞猛进,“十三太保”为代表的深圳机器人出圈,这个时候深圳超高规格赴上海招人,既是新质产业大爆发催生新质人才的大需求,更是依托上海这一国际化平台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实现长三角与大湾区人才的双向流动。
“十三太保”深圳机器人
事实上,双向奔赴流动的不只是人才。
华为将全球最大研发中心设在上海,腾讯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产业基地已经布局在上海,比亚迪也在上海设立汽车新技术研究院和锂电池工厂…正呼应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当下,在大国博弈科技当头的白热化趋势下,中国科创“多点开花、多城互补”的格局。
这次以如此高规格,远赴上海“揽人”,瞄准的正是“新质生产力”,重点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储备人才,助力青年英才“与时代共振”。
华为上海练秋湖
所以,不是深圳的人才不够,是深圳需要更多“创新的种子”;也不是深圳本土毕业生不够,而是随着前沿科创产业的大爆发,深圳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量太大。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所说:“深圳现在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历史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突破的先锋者、产业的实干家、跨界融合的多面手。”
11名博士现场签约
深圳这次的高规格“揽人”也在表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新质产业的大爆发,并不会让岗位消亡,反而需更多优质人才,创造了更多高质量岗位。
深圳人才观
“深爱人才,圳等你来”。这八个字是深圳的Slogan。这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所有深圳人的共识。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移民城市,40多年的城市蜕变,得益于每一位来深圳的人。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中,人与城市双向奔赴、彼此成就,每个人都是与深圳双向选择的“人才”。
AI时代,新质产业爆发,深圳需要新的人才,深圳也有这样的引力和机制,让人才源源不断的留下来。
比拼的是城市吸引力
目前,深圳各类人才总量超700万,技能人才406万、留学回国人员22万、高层次人才2.6万,对95后人才的吸引力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常年位居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城市榜单前列。
产业与人才一样,都是流动的,比拼的是城市吸引力,是城市能否为人才创造产业机遇,能否为他们提供容纳梦想、包容失败之地。
“未来装备”空降现场
正如这次组队去上海的深圳企业构成,既有华为腾讯比亚迪这样的支柱型大厂,又有机器人“十三太保”这样的破圈高科技新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新兴产业串珠成链,未来产业拔节生长”,这就是深圳产业格局的最好写照。
数据显示,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025家、境内外上市企业达576家。
深圳大铲湾岛腾讯新总部 概念图
民间更生动的描述是,只要你有技术、有能力、有勇气,随时可以拉上几个合伙人组一家从事AI机器人领域的创业公司,找到志同道合的投资人。因为深圳有着中国科创城市中最完备的产业链,最发达的创投机制。
在深圳,仅人工智能企业就有2200多家,机器人相关企业更是多达6万家。深圳还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百亿级天使母基金、千亿级引导基金集群,各类股权投资及创业投资基金数量突破1万家…这些都是深圳独特的创新机制,也是深圳为人才开放的创新“自留地”。
而在AI智能制造产业大爆发的当下,深圳针对不同层级的来深人才,抛出了一系列“大礼包”。
深圳"青年驿站"
比如2013年深圳全国首创公益“青年驿站”,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2016年开始向新引进入户的人才发放租房和生活补贴;2017年,在一线城市中率先放宽大专学历落户。2022年,面向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产业技师和领军人才配售人才房,价格只有市场价的6成;2024年首创人才引进入户全流程网上办理,足不出户半小时就能完成落户……
因为“深爱人才,圳等你来”,所以有了今天深圳的“创业乐土,安居家园”。深圳与人才,从来都是双向奔赴彼此成就。
尽管时代变迁,尽管产业更迭,但是深圳城市的人才观不变,无非是开放、包容,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一以贯之的“来了就是深圳人”。历经多年,深圳构建起
“人才—产业—城市”共生生态,这是深圳从上自下的价值观,是引以为傲的城市资本,也是深圳创新源源不绝的根本。
有才的深圳持续引才
所以说“有才的深圳持续引才”,这是城市的必然,也是深圳的底色。
文|深圳客编辑部
图片来自网络
说说你怎么看深圳人才环境?
留言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