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你平日在意过孩子的称呼吗?
对一个人的称呼,其实背后暗藏着变化的心理和情绪。
比如说,女性在长大成人、尤其是结婚生子后,我们会管自己的亲妈会叫“妈”,人前人后、表里如一;
但是对婆婆而言,当面叫妈,私底下还是会冠以“婆婆”称呼,因为内心并不完全将其看作是自己的亲人,更不相信彼此真的会情如母女。
对于一些年长的女性来说,在生活的重压和亲情的裹挟下,有时候迫于母爱的羁绊,即便是亲妈也会给自己带去很多困惑,称呼也会变成另外一种模样。
身边有姐妹会喊亲妈为“老太太”、“皇太后”,语气中有三分的亲昵、七分的无奈,称呼的同时似乎也在劝慰自己,不要和她一般见识。
拥有语言表达的人类真的很奇怪,不同的称呼、即便是一字之差,区别也是很大,背后也许暗藏着深刻的心理变化。
“听孩子叫妈,心里失落感涌现”
相比较孩子第一声奶声奶气的叫“妈妈”,很多女性朋友直言:那一刻幸福被声音具象化了;
随着孩子说话越来越顺溜, “妈妈”、“妈妈”更是不离口,一天不喊个几十遍不罢休,直到把妈妈喊烦为止。
直到有一天,孩子冷不丁的喊一声“妈”,有着丰富内在体验的妈妈突然觉得,情感上有些接受不了了。
一位宝妈分享,仅一个暑假,自己把8岁的女儿放回老家,一次在视频聊天时,一向亲亲热热称呼“妈妈”的她,居然开口闭口直呼“妈”了。
那一刻,宝妈说自己心里“咯噔”一下,深深的失落感涌上心头,竟然木呆呆的静止了一两分钟,才缓过神来。
很多姐妹都有过类似的心路历程,表示无法接受孩子突然叫“妈”;
孩子干脆利落的一声“妈”,仿佛一下子剥离了母亲太多的情感寄托。
孩子只是换了一个称呼,却成了妈妈情感澎湃的来源。
大宝今年14岁了,别看是个快一米八的大小伙子,处于变声期,不似小时候用稚嫩清脆的声音叫“妈妈”;
现在的他,别看略带公鸭嗓、声音的颗粒度很大,唤起我们来还是“爸爸、妈妈”的叫,他自己不清楚,也许是习惯使然;
但是这称呼于我们却十分受用,有时候反而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对于他过于苛责,没有让孩子快乐成长,有时候责骂他,急躁起来还动手打他,大小伙子咩咩哭十分伤心。
反倒是妞妞,两三岁的时候,就”妈、妈”抑扬顿挫的叫着,小小的人略带狡黠,声声喊着显得一本正经,很独立的样子,十分可笑。
可见,孩子称呼的变化似乎也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变化,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是不是急于跳出原生家庭,保持自我边界感和独立性的宣言。
“妈妈、妈和老妈”,称呼背后的心理变化
关于孩子称呼的变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似乎都有话说。
一位宝妈说,闺女撒娇的时候喊妈妈,一般都是妈,特殊情况喊老妈,最特殊时候喊母亲大人。
有宝妈说,儿子四年级都叫自己老妈了,她还以为是孩子嫌弃自己老了呢。
也有宝妈幸福的说,闺女“妈咪”的叫自己,搞得自己怪不好意思。
其实,孩子对母亲称呼从"妈妈"到"妈"再到"老妈"的心理变化,确实反映了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轨迹。
第一,婴幼儿期喊“妈妈”:寻求安全感
据了解,全世界的小朋友基本上开口说的第一个词语就是“妈妈”。
妈妈这个词音不仅容易发声,符合婴儿的语言习惯,也体验着宝宝对母亲的喜欢和信赖。
有人说,孩子小时候喊妈妈,是在寻找一种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内在不可或缺的东西,可以使其安定安心。
也许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宝宝刚出生依偎在妈妈身边的时候,妈妈趴在妈妈身上吮吸乳汁的时候,妈妈无意识或有有意识和孩子的互动,都让宝宝觉得,妈妈是安全感的来源。
当孩子声声呼唤“妈妈”时候,妈妈能够快速的回到他的身边,让孩子心里很踏实。
第二,少年改口叫“妈”:希望独立
据某项跟踪调查研究,小学阶段6—12岁的孩子,“妈”的使用频率逐渐上升,占比从一年级的38%升至六年级的67%。
“妈,我回来了” 。
“妈,我饿了/渴了”。
“妈,我的XX东西在哪”。
一位上了4年级的小同学就曾理直气壮地告诉大人:叫妈显得我独立,不再是个小孩子了。
香港大学研究发现,单音节称呼时儿童自主决策意愿更强。
小学中后阶段的孩子,青春期之前,心理上处于断奶期,渴望断奶、希望长大,不再过多受父母管教束缚,他们的内在世界也开始变大变强,父母不再是他们的全部。
除了父母之外,他们认为还有更多的人和物希望去探索和关注,于是称呼也由之前娇滴滴、略带撒娇的叠声词,转变成了简洁干净的单声词。
第三,青少年调侃“老妈”
脑科学研究发现,青春期孩子在称呼"老妈"使用时,脑电波监测显示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更高,反映理性思考。
发小家的儿子16岁上高中后,就变得愈发沉默寡言了,发小每次敲门进屋想和孩子聊会天,都被孩子不耐烦的轰走:老妈,别再唠叨了。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独立觉醒,也处于日益变化的身体和大脑发育相对滞后的不对称中,内在存在叛逆扭曲,对母亲的称呼也由之前的完全信任、渴望独立,转为半调侃半打趣半无奈的状态。
其实,这时候的孩子喊“老妈”,并不是代表着一种疏远,反而是内在渴望平等对话、和平相处的一种象征。
《解码青春期》中提到,每一个看上去叛逆、难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强有力的支持。
相比较婴幼儿时陪伴孩子的甜蜜期,青少年和父母的相处时间大为减少,每天平均不到半个小时,其实孩子比我们看起来的更希望我们陪伴。
称呼的背后,也代表着孩子渴望交流、平等对话的一种信号。
家长的应对之策
孩子对母亲称呼的变化,是其成长过程中自然发生的语言和心理现象,家长要理解称呼变化的心理意义,观察称呼背后的情绪,坦然接受、不强行纠正。
l "妈" ≠ 疏远,而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表现。
不要让自己的玻璃心,给孩子造成困扰,非得让孩子叫你“妈妈”;
少年期的孩子由之前的“妈妈”变成“妈”,家长也要改变之前的语言模式,不把孩子当宝宝看待,用商量的语气和孩子交谈;
多用这样的句式“你看这样可以吗?”
"老妈" ≠ 不尊重,可能是孩子表达亲密的一种方式(如朋友式相处)。
不要因为称呼引发争执;
如果孩子用"老妈"时语气亲昵,可以幽默回应:"行,老妈就老妈,反正我永远是你妈~"
如果孩子用 "老妈" + 翻白眼/不耐烦:可能是青春期逆反,避免硬碰硬,先冷静再沟通。
总之,无论孩子称呼如何变化,母爱的本质不变,孩子对我们的依赖和信任也不会变。
希望我们用爱和包容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他成为他自己,在家庭中得到滋养和成长。
你家孩子都会如何称呼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