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道自己能有机会采访Jimmy O.Yang(欧阳万成)时,距离采访日其实只剩三天了。上一次用英语和人唠嗑超过30分钟已经可以追溯到一年以前,那还是我之前在互联网大厂和海外同事开会。如果把这个对话的规格拔高到国际明星访谈,那我的经验可以说约等于零。

要说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


认知中的Jimmy是一位遥远的好莱坞大明星,从《硅谷》中的Jian Yang到《太空部队》里的Dr. Chan Kaifang再到今年他主演的新剧《内景唐人街》,更不用说作为一名半吊子单口开放麦爱好者,我对他在自己喜剧专场中的那些知名爆梗早就滚瓜烂熟,但为了准备这次采访我依旧紧张兮兮地在三天之内补看了他的书和过往的喜剧专场,但你知道的,一般这种明星采访,准备得越多,越觉得明星咖位大。

然后就更紧张了。



然而线下第一次见到Jimmy时,我却感觉其实他也只是一位“普通人”,主要是这第一面并不是在采访现场,而是采访前一天。周六下午我在三里屯逛街时和他擦身而过,有多“普通”呢,愣是擦身走过2分钟后我才反应过来。

突然就不紧张了。

第二天采访前,落座时我问Jimmy,“昨天你是不是在三里屯?”

他给了我一个中气十足的回答:“对!”

那一嗓子之鲜活,带着一种捉到了好哥们的行踪后两人间的默契。也就在这种默契的氛围中,我们开始了当天的采访。


Jimmy就是如此一位“鲜活”的明星,跟随着一波“TikTok Refugee”的热潮,他也顺理成章地入驻了小红书,进行了一轮“赛博回国”。但又不同于各种海外明星入驻后只是单纯搬运自己在外网发布的视频,他更像一位海外老乡,在休假回国的两周内不断发着自己旅途中的美食与故事。当聊到和中国粉丝在小红书上互动的感受时,他说:“我感觉回家了,我感到了回家的平静,能用视频让‘自己人’开心的感觉太好了。”


也许是因为普通话依旧不太熟练,随着对谈的深入,为了能有更充分的表达,我们逐渐把语言又切换回了英文,但也正是随着对谈的深入,我发现这位一直谦逊地称自己为“foreigner”的演员,实际上却充满了和我们思考的共性。Jimmy是一个很有计划的人,一个很愿意观察故乡的人,他和大部分东亚小孩一样,对自己的父亲满怀着一种复杂的爱,他甚至一度认为,有时候找个朝九晚五的班上也挺好的。


和Jimmy的对谈,不像是一次正式的采访,甚至不像是在和外国人聊天,反倒更像是和一位久居海外的老友闲谈。当听到Jimmy说他想要认真重拾中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发现自己已经读不懂儿时写的中文日记时,我恍惚中仿佛看到了一棵已在异乡繁茂的大树,正在故乡的沃土中努力发出一颗美妙的新芽。

若有一天能在国内看到Jimmy的表演,我会非常期待这颗新芽会开出怎样的花。



最近是在美国巡演吧?

对,刚做到一半,有两三礼拜的假期,于是我就来了香港、上海、北京。本来是想来玩的,看看亲戚什么的,后来又见了经纪人、导演、CEO等等,变成了一段非常丰富的行程。在香港还见到了黄子华、星爷,还有周润发,我觉得很荣幸,所有人都很欢迎我,感觉真的很爽。



上一次回国是什么时候?

回香港是八年前,我在新加坡拍《摘金奇缘》的时候顺便回去了一个礼拜。不过回内地是二十多年前,我十五岁的时候,因为那时我妈住在上海,我去看我妈。

这次回来感觉和印象中有什么不同吗?

印象……我已经忘了!但有趣的是,中国对我来说依然像家,尤其是在街上随意走走的感觉很好。我觉得在美国会有一些连自己都没察觉到的压力,但在中国会比较放松一点,就像回到家里一样,一切都很对味,这里的美食也好吃……尽管我来到这里就像个游客一样,但真的感到毫无压力,因为我知道下次来一定不会再是二十年后了。这是我第一次在没有父母陪同的情况下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回来,这种感觉很棒。美国固然是家在的地方,在那里住了二十五年,但总觉得有什么东西缺失了,现在就感觉像是找回了那些缺失的部分。

说到美食,你对美食很有见地,之前在自己的YouTube频道上也有各种美食测评,我猜你这次回来肯定有一串必吃清单。

这必须有!但老实说,不仅是那些最有名的餐厅,其他所有东西都好吃。有个上星期我在香港去打卡的茶餐厅,在湾仔,我只是碰巧路过就进去吃了,因为离我住的酒店近。小店很干净整洁,图上的食物看起来很美味。我一般不做美食点评视频,尤其是那些本来就很有名的餐厅。这下好了,因为我这视频一发,很多我的粉丝慕名而去,现在我的照片就挂在这家餐厅前面。其实我很开心能为一个小商户带来更多生意,不管在香港还是在内地,经营一家小店都很不容易,因为饭店实在太多了,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我很乐意。

那这次来北京有什么让你印象很深刻的?

我在北京住的酒店有一家粤菜馆,烧鹅做得太好吃了,是我这次旅行中吃过最好吃的烧鹅!它的皮有一点点脆,就像北京烤鸭一样,肉又特别香,天啊,简直无与伦比!还有第一天来的时候吃的北京菜和北京烤鸭也很好吃,店里的装潢也很精致。我就像一个美国来的游客一样,来北京就吃北京烤鸭,火锅涮肉也吃了,有一个里面有脆骨的羊肉,叫做高钙肉,还有各种蘸料的酱,太美味了。我一直在记录,下次一定要再来,更深入地探索本地美食。

前阵子你入驻了小红书,现在已经有超过50万粉丝了.…

是的!大家都好热情啊。一方面大家会觉得我是个来玩的外国人,另一方面大家又觉得我是“回家”,那种体会难以形容,就是一种非常平和与温暖的感觉。在美国我做很多工作,单口喜剧、演戏,还有一些节目,输出的对象大部分是美国亚裔。但回到这里,大家都是亚洲人,都是自己人,能和同胞分享的感觉很好,无论是喜剧、美食探店,还是讲我自己的故事,都很好。今天我还发了一条小红书,讲的是英文,同时也发了Instagram,我的朋友和美国经纪人都打电话问我北京怎么样啊?风景美吗?餐厅吃得怎么样?有到处逛逛吗?空气质量还行吗?这也太悲催了,这就是你们唯一关心的事情吗?美国人或其他外国人的刻板印象就这样。但对我来说这些简直就是最不在意的事了,空气质量不错,环境很优美,人们都很友善,非常安全……但我感觉美国人并不知道,所以我觉得我能够以一个美国华裔的身份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美国人,这点是很重要的。与此同时,能和中国同胞分享我在美国的家庭生活,我认为也很有意义。

有很多海外的艺人也都入驻了小红书,但他们一般就是把外网发的东西再复制过来一遍,但你就不同,你发的就是你正在经历的,所以我的直观感受就是“这个Jimmy活人感好强”。

我终于有机会可以练习普通话了!大家可能都知道我说上海话和广东话,但现在有机会可以来炫技一下我的普通话了。我在美国讲单口的时候有很多华人观众,有时候我会在里面讲一些广东话,就只是讲几句而已,他们就会哈哈大笑。而现在,我终于有机会可以大讲特讲了,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件好事,尤其是普通话,平时不太有机会可以练习,所以我在小红书上也可以练得好一点。还有,中文我现在已经看不懂了,小时候是英文不会,只会中文,现在是中文不会看了。这次我回到中国香港的家,找到一本9岁时候写的日记,是用中文写的,现在我37岁,居然一个字也看不懂!这让我感到很羞愧和难过。所以我觉得应该要学一学,练一练。这次回来遇到很多粉丝,很多热情的朋友,也把我身上属于中国的那部分重新激活起来。

对于移民去美国的中国人来说,语言是需要适应的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有文化的融入。

没错。比如在香港长大,一切都很便利,搭乘地铁,走路去哪里都行,到处都是餐馆;在洛杉矶靠走路是不可能的,去哪儿都得开车,没有出租车可以叫,所以会感到非常与世隔绝、形单影只,这是要去适应的部分。我记得后来我上大学以后写下过一个清单,除了在美国无法做到的“中国事”外,有什么“美国事”是我在中国香港做不到的,那就是我要学会珍惜的东西,比如拥有更大的土地空间,可以养更多狗,随时能吃到墨西哥菜……我开始让自己珍惜这些,而不是一味地想念在香港的生活。

在家时通常你说哪种语言?

在家我跟爸妈说上海话,跟我哥讲广东话,但我和我的朋友们都说英语,这点让他们很困惑。每次我爸妈见我的朋友或者高中同学之类的,我和他们讲英文,但转头又和爸妈讲上海话,然后我还要夹在中间当那个翻译。

还记得第一次表演单口喜剧是什么时候吗?

应该是21岁,因为必须满21岁才被允许进入单口俱乐部。那时候我快大学毕业了,回到爸妈在洛杉矶的家,当时我感到又无聊又恐慌,因为马上要毕业了,拿到一张经济学的文凭又怎样,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喜欢经济学的,我根本不想干这行。我一直都更喜欢创作,中学时喜欢艺术,上了大学喜欢音乐。我尝试过各种各样的东西,还打过拳击和武术,但不太行。然后又试了单口,发现自己好像特别在行。这件事又那么富有创造性,我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段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我来说简直不要太爽。所以我就开始每天去讲开放麦,不停地去,一周七天十场,不断练习,不断上台,一开始可能五分钟,然后十分钟,十五分钟……我觉得唯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单口水平。

我自己曾经也经常上开放麦,就像你刚刚说的,要自己去联系俱乐部,找能上台的机会,然后等通知等等。不过我遇到过一个难题,就是我无法把段子写下来,因为有时候我想到一个梗觉得很好笑,但当我真的写下来以后又会觉得很傻,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种情况,所以有时候演到冷场时就会感到很沮丧。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论。过去有时候我会一字一句地把稿子写下来,但真的上台时就会觉得自己被束缚住了,所以现在我的做法就是一旦有了什么新想法,就用手机把金句记下来,其余的就等上台再任意发挥。这就是讲单口最棒的地方,就像烹饪一样。如果感觉今天做得不够好,那明天再继续改进咯。讲单口的最佳体验就是当你发现新段子反响不错,就会瞬间觉得“哇我真是个天才,我还是很厉害的”。即便讲了十个冷场的段子最终只有一个新段子观众有反应,仍然会觉得,OK,我还不算废柴。我知道有人会把所有东西都用电脑打下来,对我来说每种方式都有不同的感受,把段子写下来感觉会更加具体,但在台上即兴讲的段子就会更自然更好笑。我不喜欢用电脑打字打下来,因为这感觉就像段子是电脑生成似的。它就像做一件艺术品,你是用笔画还是电脑做,对最后的成品都会产生影响。另一个问题是关于冷场,这没关系,冷场也是单口表演有优势的地方,假如是电影桥段遭遇冷场那就很糟糕很可怕了,因为它是会被永久保存的,所有人都会看到;但如果只是在单口舞台上冷场,尤其是没有被录像的情况下,那就冷场好了,反正也不会有别人看到,明天继续加油。它会推动你回家重写那个段子,或者干脆扔了那个段子,明天重来,再接再厉。

你在单口喜剧方面取得成功后又开始演戏,第一部戏是《破产姐妹》对吗?当时是怎么得到这个角色的?

对,应该是在2012年的时候,我去参加了试镜。我不知道国内这边是怎么进行的,但我当时是参加了个500人的试镜,有选角导演在现场,有摄像机镜头在拍,有人会喊:“嘿你能不能快点啊!”我参加过很多很多试镜,大部分都石沉大海,那次的经历却十分有趣。那个角色是个在杂货店里发脾气的顾客,要在那边喊“快点啊,搞什么呢”之类的。那天试镜我大迟到,整个人非常慌张,找不到地方停车,因为好莱坞很难找停车位,我只能把车停到很远的地方,然后拼命跑,跑了大概五个街区,满身大汗,等到了里面我还真就情绪上头了,讲台词的时候完全代入了“你倒是快点啊!快点啊!”的那种急躁语气,简直完美。这之后我每走一步就都充满自信了,在演戏方面学到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于是就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硅谷》也是你在好莱坞的一个巨大成功。

是的,可以说《硅谷》也是史上最佳喜剧剧集之一了。对我来说出演《硅谷》就像是上了一回大学,从一开始只有两三句台词,到三季之后成为主角,又变成反派等等……整整六年,我和最会搞笑的人一起工作,他们是最会搞笑的导演和最会搞笑的演员,我每天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我没上过什么教表演的大学,但这段经历比上大学更有意义。

在演戏这件事上,你觉得你是个天赋型选手,只是缺少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还是说你是在演戏的过程中逐步成长的?

这是个好问题,我自己也很难回答。当时我只知道我在单口舞台上能发挥得很好,但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演戏这块料,因为我没上过这方面的学,其他所有人都是Juilliard、Stella Adler之类的科班出身。但很多选角导演都跟我说“你很棒哦”,甚至我都还没拿到角色,他们也这么说,说回头我会再找你的。这点他们特别会,让你找到自信的感觉。

实际上你在打算全职做演员的初期手头还比较紧,听说《硅谷》前两季你还在开Uber赚钱。

是的,当时《硅谷》是我第一部担任主角的电视剧。大概两三年之后,我才感觉是时候成为一名专业演员了。在此之前的确有过那么一段经历。

在采访前我读了你的书《How to American》,里面提到很多关于你父亲的内容。你父亲曾经是金融分析师,你自己又学的经济学,但最后跑去做演员了,你是什么时候觉得可以把自己想当演员这个想法明确告诉他的?

某种程度上是我不得不跟他坦白。因为当时他帮我在他的公司找了份实习,毕业后能直接入职。我拒绝了,我能感觉到他不太开心。那时候其实我自己也不太确定单口喜剧能不能成为一份真正的职业,就想先试一试,也许两年、三年,不行再回去继续干。对我来说那就是一段探索时期,我知道我父母是不会高兴的。但现在回头看,假如重头来过,我还是会做同样的决定,也会给二十一二岁的年轻人同样的建议,你们那么年轻,什么都去尝试一下才能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就算五年后失败了又怎样。我很幸运自己做到了,但假如当初在单口喜剧上我没能出头,也没关系,我可以再去尝试做别的事情。

书里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是说你在米高梅一场很成功的演出,还把你父母都请来看了,有粉丝夸你演得好,还问你爸感觉如何,结果你爸好像显得不以为然。

嗯,我觉得这是我爸的策略。我在拉斯维加斯的演出是开场秀,每场十五分钟,赚100美元,这不是可以赖以生存的薪水水平。我觉得我爸当时可能有两种心思,一种是发现儿子讲得并不好笑,也许自己就会放弃;第二种是因为我爸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幽默细胞的人,他很清楚假如他在所有人面前说“我儿子一点也不搞笑啊”,他反而会得到大家的笑声,成为那个抛梗的焦点。

我很喜欢你和你父亲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你在国内会那么火的原因之一,因为你在讲述你父亲的时候,每个人都能找到共鸣。但很有趣的一点是,你爸居然走上了一条跟你一样的道路,有点宿命感-他演了中国电视剧《小爸爸》。这事儿你怎么看?

某种角度来说我爸都有点“虚伪”了,叫我别做,结果自己去做了。话说回来,他是真觉得我要当演员这事不靠谱,换作我,我大概也会跟我的小孩说同样的话,尤其是在美国,成功的亚裔演员屈指可数。我很确定他是想当艺术家的,他画画很好,烹饪很强,和技艺相关的事情他都很感兴趣,但他那一代人成长的年代不会去想这些事,所以不能说他的建议完全不对。我被大家认识以后,人们会对我说“是你激励了我,看到你才发现原来亚裔也可以在美国做好演员”,我爸大概也是其中之一吧,他就想你行我也行啊,那因为他是我爸嘛,我就帮他牵线搭桥一下。

有没有一个特别的时刻你发现父亲和自己终于战线统一了?

我和父母的关系挺微妙的,这是最难处理的部分,我很爱他,他也很爱我,但我们仍然会有很多想法不一致的地方,所以有时会让人头大。当我长到足够大时,他也已经退休了,我很高兴我能够照顾我的父母,他也很为我感到骄傲。他知道一份HBO《硅谷》演艺合同的含金量,他可能不懂单口喜剧也不懂表演,但他懂合同啊,我儿子有收入了,OK,行吧,随便你吧……我觉得就是那一刻吧,他对我要当演员这件事释怀了。

这次回来有没有和国内谈过未来演出的计划?昨天我看到(上海脱口秀演员)Norah发了和你一起的视频。

我去看 Spicy Comedy了,很好笑。我戴上口罩乔装了一下,坐在观众席里,没人认出我来。先回答你的问题,对,我的确有计划要回来演出,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很兴奋。

打算用哪种语言?

在香港肯定会加很多广东话进去,在上海就加上海话,在北京就加普通话。我思考了很多,也翻译了不少内容,还用中文编了不少新段子,非常跃跃欲试。但最难的部分是要先摸清门路,这个假期就像是在做前期调研。另外一件事就是我得先试效果,并且要想怎么去试,如何在美国实验我的普通话和广东话段子?所以目前我还不知道,或许我可以先在我父母面前试演一下,或者在正式演出前来这里的线下脱口秀俱乐部讲一讲。所以到时候再看吧。说真的有点紧张,又很激动,我很清楚自己很擅长用英语讲单口,但现在要面对的完全是个新东西,我从来没用广东话讲过,也没用普通话讲过,所以会紧张,但真的很激动,作为一个演员,你就得不断去尝试新的挑战,打破自己的边界。反正我已经有演出计划了,并且非常期待。

我们在国内做一档播客节目,经常会讨论一些关于“打工人”的话题。“打工人”都有一个不用再坐班想干吗就干吗的梦想,而你的状态其实对我们“打工人”来说就是一个终极目标了,你放弃了稳定的金融业工作,追逐自己的梦想井且还成功了。

很多时候,甚至现在,讲真我做梦都想能上个朝九晚五的班,我想去星巴克打工,有固定的工作时间表,顾客告诉我想喝什么,我做就是了。因为要一直不停有新的输出,还要保质保量,这是一件非常让人精疲力竭的事,而让别人指挥我做事就简单很多。人总是会向往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大家羡慕我这样看起来自由自在的人,但我反而会羡慕朝九晚五的人,所以这并没有谁比谁更好一说,别轻易劝人“去勇敢追逐梦想吧”,万一有人的梦想就是朝九晚五呢?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自己的老板,有的人就很擅长团队协作。我就很希望有个属于自己的团队,能和团队里的朋友、同事工作和交流,可惜现在还没有。

也许我该重新拾起单口喜剧这个副业了。

我觉得你绝对应该这么做,在业余的时候就行。然后实事求是一些,白天朝九晚五,晚上去上开放麦。无论你热爱的是什么,都应该去试一试,去看看是怎么一回事。但也要面对现实,假如你已经做了一年了,就把自己和其他做了一年的人比一比,你有比他们做得更好吗?你是这个地方最出色的吗?我有见过有人出于兴趣爱好也好,追逐梦想也罢,讲单口讲了十年,但还是不好笑,我不是说这就得放弃,但老实说这样不太可能成功。所以即便是追逐自己的梦想,人也得实事求是,问问自己真的是天生吃这碗饭的人吗?就拿我来说吧,我很喜欢拳击,还特意上过拳击课,但我成不了拳击手,我就不是干这个的料。

所以你就把它当成一种锻炼,而不是真的要达成什么目的。

我试过。我还玩过音乐,做过DJ,但别人做得比我好多了,我做的节奏没有那么好,假如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进去,我真的会成功吗?也许会吧,但我肯定不是最好的那个。而讲单口喜剧,每一步我取得的成就我都很明确,讲了一年以后我就知道在同样只讲了一年的喜剧演员中我是最好的那个,所以我知道自己是有机会出头的,尽管这依然不是打包票。我当时同时干着三份活儿,开Uber,当DJ,讲单口喜剧,我一直没有确定哪个会成为我真正的职业,直到它真的落实的那一刻。但我很庆幸的是那时候我还很年轻,年轻的时候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犯错,尝试,一切都是探索,就算还和父母住在一起也没关系,等年纪再大一点,有了孩子,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家,有贷款……

这就是大家最想辞职的时刻了。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一切都很新鲜,但这样一直做到35岁,40岁,很多工作变成了肌肉记忆,不再有热情,某个时刻就会产生那个念头:也许我应该辞职了。很多人并不知道辞职以后要去干吗,只是不想再继续下去了,想要改变。但假如你真的问他们要去干什么,他们会说,我也不知道,我只想睡觉。

我也有想放弃的时刻,每个人都会有。看NBA的人都知道,比如尼古拉·约基奇就经常看起来是一副“我怎么会在球场我要回家"的样子……所以,工作就是很累的,没什么事情是容易的,我不想躺平吗?当然了,有时候我也想啊。但这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应该做个计划,如果真的对某件事有热情,就去试试,你可以继续干着手头的工作直到你找到一条新路径。这不仅仅是辞职躺平的事儿,这关乎找回活力。假如只是想躺平的话,随便干什么工作都一样啊,所以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

我很认同你说的要做计划和设定一个目标。

这点真的很重要,我经常给自己设立目标,这是最重要的事情了。比如在过年、元旦或者生日的时候,定下一年内的目标,这非常实际,无论这个目标是有关感情、家庭,还是工作、金钱,或者单纯地追求快乐,只要能让我快乐就行。然后再开始设立更长远的目标,比如两年目标、五年目标……五年目标就真的可以天马行空了,比如你可以说我想赚十万美元,但写下这些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因为你的思想会朝着那个方向去,这就像变魔术一样神奇,我真这么觉得。所以你要非常专注,不要去写下什么你并非真正想做的事,一定要深思熟虑。不切实际也没关系,比如你说五年内想当个法拉利赛车手,只要是真心喜欢,那就写下来,你的心会找到一个小小的寄托。我就是这样定自己演艺目标的,假如今年就演了一部电视剧,只有两三句台词,没关系,那明年我的目标就是要演两部电影,三部电视剧,并且要成为主角,等等……另外,不要忘记还要写下人生目标。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写的一个人生目标就是我要在中国待更长时间,我要花更多时间回家乡,花更多心思练习语言,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我只有两三星期的假期,我还是来到这里了,因为这个想法一直在我脑中,一直有这个计划,于是我见了我叔叔,见了我在中国香港的小学同学,做本地调研,甚至看了很多美食视频。

听起来就像是你虽然并没有在全职工作,但却在做全职规划。

有时候不需要是真的工作,不过今天的确是像在工作,因为我要拍照,要换衣服……但真正的工作其实在我脑子里,我一直在想段子,时刻都在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你们都有可能出现在我的下一个段子里……这也是一种策略制定法。我有个表演老师,当时我为一场戏练了很久,但依旧不是很理想,她就问我:你花了多少时间去想?我说没想过啊,我一直在这练习、排练、背诵。她说,回家,坐下,什么都别干,就专心地想这个事。然后我好像忽然就悟了,这个角色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场戏是要表达什么,他想从另一个人那里得到什么,等等……而这似乎就是生活的真相,有时候你坐在那儿什么也不干,别人会觉得你懒;有时候我打游戏,因为打游戏的时候能帮助我思考;有时候我就想打个盹,别人看来我在躺平,实际上我是在给自己解压,在思考。有人可能会认为一天花三个小时写稿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单口喜剧演员,但对我来说重点不是写下来,我可以写一干页稿子,但更重要的是思考,我在火车上、在走路时都一直在思考,一旦想到什么梗我才会写下来。不要去担心“空想”这件事,就花点时间坐下来,认真想你所想的事情,你的热情所在,你的计划和目标、段子,随便什么都好。

这让我想到很多人都说自己很迷茫,那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停下来思考过自己究竟在干什么,于是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是啊,但也不能想太多,要平衡思考和行动,千万不要就把自己关在家里一年,光想不做。




摄影宋万杰 Julian Song

造型Tracy Li

编辑Ling Li

采访嘉宾江轲(播客“凑近点看”主播)

制片/美术Mooo

化妆易阳

发型周南

造型统筹Tweety Zhou

摄影助理Weiwei

制片助理小张

造型助理晓妍

封面服饰 Acne Studios 彩色针织毛衣,Loewe 蓝色衬衫,

Canali 暗红色领带,Loewe 绿色格纹衬衫外套,Dunhill 白色衬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