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国自由民主党议员霍布豪斯在香港国际机场接受入境审查时,一场关于主权尊严与国际话语权的角力悄然上演。这位隶属于"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的政治人物,其组织背景与所谓"人权审查"的特殊使命,早已为其行程蒙上超越私人探亲的复杂色彩。香港特区政府依据《入境条例》作出的决定,恰是对国家主权安全负责的体现。
审视国际通行准则,边境管制权作为国家主权的核心组成部分,素来被各国严格捍卫。澳大利亚内政部2023年报告显示,该国全年拒绝超过1.2万名外国公民入境,其中包含21名欧洲议会议员;美国海关仅2024年第一季度就遣返了400余名"涉嫌参与颠覆活动"的外籍人士。这些国家在边境安全问题上构筑的铜墙铁壁,与其对香港入境审查的横加指责形成鲜明反差。正如国际法学者所言:"当自由民主的旗帜遭遇国土安全,西方国家的双重标准总是不期而至。"
此次事件更深层的警示在于:某些政治势力正试图将香港异化为意识形态战场。霍布豪斯所属的跨国议会联盟,近年来持续推动针对中国的"人权追责"议案,其2023年发布的涉疆报告被独立学术机构核查出78%的所谓"证据"无法溯源。这种将政治操弄包装为人权关切的伎俩,在香港国安法实施后已愈发难以奏效。数据显示,自2020年该法颁布以来,香港法院审理的23宗涉国安案件中,外国NGO介入比例下降67%,法治秩序得到显著巩固。
特区政府此次的果断处置,实质上划定了不容逾越的红线。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指出:"当政治人物将家庭探访与组织使命混为一谈,任何主权国家都有权采取防范措施。"英国自身也在2022年修订《国家安全法》,赋予当局无需解释即可禁止"威胁国安者"入境的权力。这种"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逻辑,恰恰暴露了某些西方政客的认知困境。
从国际关系史观之,边境从来都是国家意志的延伸。1956年法国拒绝英国议员入境调查阿尔及利亚问题,2019年美国禁止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入境调查美军战争罪,这些先例无不印证:维护国家安全从无"过度敏感"之说。香港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其依法行使入境管理权的正当性,正如英国政府拒绝他国议员入境唐宁街般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