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逝世的影人中,吉恩·哈克曼的名字可能是最响亮的一个。
2月26日,好莱坞著名演员吉恩·哈克曼及其妻子贝琪·荒川被发现死于圣达菲的家中。
吉恩·哈克曼
两人的死因颇为蹊跷,尸体被例行前来检查的维修工人发现时,部分尸身已经木乃伊化,但两人的身体都没有任何外伤,屋内也没有强行闯入的痕迹。经过尸检,警方最终确认贝琪是因感染了一种罕见的病毒于2月11日去世,而患有严重阿尔茨海默症和心脏病的哈克曼无人照料,在一周后离世。
一代影帝最终如此落幕,令人不胜唏嘘。
2024年的哈克曼和妻子贝琪·荒川
吉恩·哈克曼的早年经历颇为传奇。他生于1930年,原名尤金·艾伦·哈克曼,16岁时谎报了自己的年龄加入海军陆战队,服役五年后做过卡车司机和皮鞋推销员。30岁后,哈克曼才决定投身表演事业,加入了加州帕萨迪纳剧院。
据称,在剧院学习期间,达斯汀·霍夫曼是他的同学兼室友,外型并不出众的两人,当时都被认为是没有前途的演员。此后,哈克曼前往纽约百老汇,开始在一些舞台剧中出演配角。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当时正迅速蹿红的沃伦·比蒂,并且在后者主演的《莉莉斯》(1964)中出演了一名小配角,这大概也是哈克曼第一个给人留下些许印象的银幕形象。
不久之后,哈克曼再度加入比蒂的电影,在赫赫有名的《邦妮和克莱德》(1967)中饰演克莱德·巴罗的哥哥,巴克·巴罗。《邦妮与克莱德》打开了新好莱坞的篇章,成为了被影迷顶礼膜拜的一时经典。巴克·巴罗的角色也不再是无名龙套,而是克莱德的一种衬托,一面镜子。
《邦妮和克莱德》
与略显阴柔的克莱德相比,巴克更像一名典型的银行劫匪,表现出一派纯然的孔武阳刚。这个有力的角色让哈克曼第一次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奖的提名,此后数十年,“硬汉”也成了哈克曼诸多银幕形象的标签。
70年代是吉恩·哈克曼的表演巅峰期。他先是在《两代情怀》(1971)中再度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奖的提名,而后便在次年的《法国贩毒网》(1972)中获封奥斯卡影帝。《法国贩毒网》中的缉毒警外号“波派”(即大力水手)的吉米·道尔无疑是哈克曼最著名也最深入人心的角色。
《法国贩毒网》
威廉·弗莱德金执导的本片,开影史追车戏之先河。道尔驾车追踪轻轨中的歹徒,影片以主客观镜头交叉剪辑的手法凸显汽车飞速疾驰的危险感。后来毒枭借助地铁摆脱道尔的桥段,也成了被无数警匪动作片反复模仿的戏码。
为了演好道尔,哈克曼曾跟随影片的两名原型警察外出巡逻,体验警察的真实生活,哈克曼还曾帮助两位警察在巡逻车中控制一名嫌疑犯。这些体验最终都被哈克曼融入了对角色的塑造当中。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由于对毒贩旷日持久的搜捕,道尔的仇恨与愤怒也与日俱增。他渐渐失去理智,走向了疯狂,甚至借机枪杀了自己厌恶已久的同僚。虽然毒贩被成功缉拿,但是道尔却堕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在影片的结尾,他独自遁入黑暗。
《法国贩毒网》
这个深陷到难以自拔的角色,显然影响了不久之后《对话》(1974)中偏执的哈里·考尔一角。哈里·考尔是一个心怀愧疚的监视专家,他的任务是监听一对男女的对话。当他渐渐发觉任务有点不对劲时,便有意识地保存了录音带,并试图提醒被监听的对方存在危险,但对方却对他的提醒置若罔闻。
《对话》
此后,哈里内心的纠结就以梦境的方式呈现出来,梦中始终被弥漫的烟雾笼罩,充满了压抑的氛围。很显然,哈里的任务与他自己的道德标准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在现实中,他只能通过吹萨克斯风来缓解和排遣,但窃听时的种种噪音已经深入他的内心,仿佛一个无处不在的幽灵。
某天,当他接起一通电话,听到了磁带倒带的声音,瞬间感觉到自己正在被监听。他开始暴力地拆除自己的公寓,只为寻找一个莫须有的窃听器。
在影片的最后一幕中,孤独的他在公寓的废墟中再次吹响了萨克斯风。哈克曼出色地演绎了哈里身上的两面性,他强硬但又脆弱,细心但又敏感,注定要沦为这个被科技剥夺隐私的时代的牺牲品。
《对话》
在《法国贩毒网》和《对话》之间,哈克曼还留下了一个时常被忽视的经典形象,杰瑞·沙茨伯格的《稻草人》(1973)中的马克斯。
整部影片基本都围绕着马克斯和莱恩(阿尔·帕西诺饰)两个主人公展开,“同是天涯沦落人”(该片的另一个常用译名)的两人性格迥异,莱恩温和善良,马克斯粗鲁强硬。
《稻草人》
两个人不同的行事哲学,看似是面对世界的不同方式,实际上却是殊途同归的逃避与自欺。哈克曼再一次用他硬汉的派头生动诠释了人物内心的脆弱,而且表现出不俗的喜剧天赋。片中他在酒馆里大跳脱衣舞的段落,堪称全片的点睛之笔。值得一提的是,饰演马克斯也是哈克曼自己最中意的一次表演。
哪怕是资深影迷,可能也不会有太多人注意到《稻草人》和《对话》接连获得了戛纳金棕榈大奖,而它们当中都有吉恩·哈克曼不可或缺的身影。
《稻草人》
无论是巴克·巴罗、吉米·道尔,还是哈里·考尔,吉恩·哈克曼饰演的这些人物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在硬汉的一面背后,他们的黑暗面才是令这些角色显得深刻的关键所在。他饰演的这一系列层次丰富的硬汉形象,正是新好莱坞所树立的“反英雄”叙事的标志。
事实上,除了“反英雄”,一直以来哈克曼还是饰演反派的行家里手,在里夫版《超人》中饰演莱克斯·卢瑟绝非偶然。早在《双龙大火拼》(1972)中,他就饰演了一名令人过目不忘的乡下黑帮头目。
《双龙大火拼》
为了掩盖他的人口贩卖勾当,他在美国中部农村经营一家肉类加工厂,他可以毫不犹豫地将敌人剁碎,然后把他们的碎尸塞进香肠肠衣里。但与此同时,平日里的他又总是一副嬉皮笑脸的谄媚模样,让人根本想象不到他背地里的可怕作为。
后来更为人熟知的《不可饶恕》(1992)中的“小比尔”——一个为虎作伥的邪恶警长——则是一次更加令人瞠目的发挥。对于虐待妓女的匪帮,“小比尔”只是象征性地施以惩戒,但面对前来讨要公道的老牛仔威廉(伊斯特伍德饰)和奈德(摩根·弗里曼饰),他却尽显狠辣的手腕,最终将奈德屈打致死。
《不可饶恕》
《不可饶恕》的戏剧张力,多半要归功于颠倒黑白的“小比尔”。这个角色也为哈克曼赢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奖,像是对提名多次的他一次迟来的表彰。在后来的西部片《致命快感》(1995)中,他饰演的大反派哈罗德算是对“小比尔”的一次重复。
哈克曼获奥斯卡最佳男配
90年代之后,哈克曼基本上专演配角,大多在《绝对权力》(1997)、《失控的陪审团》(2003)等影片中出演略显套路化的老谋深算的幕后黑手,偶尔也会在《矮子当道》(1995)和《天才一族》(2001)中秀一把自己的喜剧天赋。
在拍摄《天才一族》时,哈克曼经常因片场琐事而情绪低落,并为此对导演韦斯·安德森进行言语攻击,有时甚至到了霸凌的程度。这次不甚愉快的经历,也为哈克曼的后期表演经历添上了不甚光彩的一笔。
《天才一族》
在顶替达斯汀·霍夫曼主演《总统接招》(2004)之后,哈克曼宣布息影,远离了公众视线,与妻子隐居圣达菲。
《总统接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