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霍克尼25”展览
2025年,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
这次展览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迄今为止这是我创作生涯中规模最大的展览,它在路易威登基金会占据了11个展厅。展览中也将会陈列一些我的新作,我相信这会非常精彩。——大卫·霍克尼
备受推崇的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将于2025年4月9日—8月31日,在路易威登基金会呈献其迄今为止最大型的个人展览,一举囊括其从1955年到2025年间创作的400多件精选杰作。
▲大卫·霍克尼,《罗马路上的五月花》
2009年,布面油画8幅联作,艺术家收藏
大卫·霍克尼在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英国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在其非凡并高产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无尽的创造力,并致力于颂扬他的日常生活及周遭世界。近年来他用iPad绘制的风景及乡村生活主题画作,为全球观众带来了欢乐与温暖,成为对抗不确定性的一剂精神良药。
▲ “大卫·霍克尼25”展览
2025年,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
本次展览命名为“DAVID HOCKNEY 25”,以其过去25年的创作脉络为核心,使用到路易威登基金会馆内的11个展厅,汇集国际机构、私人收藏以及霍克尼本人收藏的珍品。涵盖布面油画、布面丙烯、数字绘画及沉浸式体验装置等多种媒介,呈现出艺术家多元的创作风貌。
▲ 作品《水边树林》于“大卫·霍克尼25”展览
展览亮点作品包括了《罗马路上的五月花》(May Blossom on the Roman Road)与由伦敦泰特美术馆借展的巨型画作《水边树林》(Bigger Trees Near Water),这也是霍克尼创作过的最大尺幅绘画作品,是画家于2007年在他成长的英国约克郡家乡创作完成的。
此外,展览还呈现一系列60幅描绘霍克尼朋友与家人的肖像画,部分作品以丙烯创作,其余则采用iPad绘制,为观众全方位展现霍克尼艺术生涯的纵深脉络与创新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由大卫·霍克尼本人与其搭档兼工作室经理让-皮埃尔·贡萨尔维斯·德·利马(Jean-Pierre Gonçalves de Lima)一同精心策划展览中的每个环节。
▲ 大卫·霍克尼本人于展览现场
展览在聚焦艺术家过去25年的精彩作品的同时,也囊括了他在艺术生涯早期的代表作品,为观众梳理了霍克尼70年来的创作脉络,让大家得以深入了解他超越半个世纪的艺术世界。在策展过程中,艺术家也与他的助手乔纳森·威尔金森(Jonathan Wilkinson)密切合作交流,亲自参与了展览中每个展区的主题构思与布局设计。
▲ “大卫·霍克尼25”展览现场
谈及此次展览,霍克尼兴奋地说道:“这次展览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迄今为止这是我创作生涯中规模最大的展览,它在路易威登基金会占据了11个展厅。展览中也将会陈列一些我的新作,我相信这会非常精彩。”
在此次“DAVID HOCKNEY 25”展览的第一部分,将着力呈现这位艺术家多年来,是如何不断地更新他的创作主题和表达方式。霍克尼有着非凡的、运用新媒体重塑画面的能力。在职业生涯的初期,他曾是一名绘图师,在长达数十年不断地学习和钻研下,逐渐成为掌握了各种媒介与使用技法的绘画大师。如今87岁的他依旧是运用新技术的引领者。
▲ “大卫·霍克尼25”展览现场,肖像作品展区
展览从路易威登基金会的底层(Pond Level)启幕,精选艺术家在20世纪50—70年代的代表性作品,包括他在约克郡布拉德福德生活时期的早期创作《我父亲的肖像》(Portrait of My Father)(1955年);以及后来在伦敦和加州生活及旅居期间的艺术探索。
▲大卫·霍克尼,《艺术家肖像(泳池边的两个人)》
1972年,布面油画,台北YAGEO基金会藏
游泳池是这位艺术家在加州时期热衷于反复描绘的主题之一,在1967年的《大水花》A Bigger Splash和1972年的《艺术家肖像(泳池边的两个人)》(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中均有令人惊叹的呈现。
▲大卫·霍克尼,《克拉克夫妇与珀西》
1970—1971年,布面丙烯,泰特美术馆藏
另两幅杰作代表呈现了霍克尼的双人肖像系列:1970—1971年创作的《克拉克夫妇与珀西》(Mr. and Mrs. Clark and Percy)以及1968年的《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与唐·巴卡迪》(Christopher Isherwood and Don Bachardy)。
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霍克尼对光影和空间的独到见解,也体现了他在创作中对人物关系和细腻情感的深刻洞察。
在20世纪80—90年代,大自然主题在大卫·霍克尼的艺术创作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这一点在他1998年的绘画《更大的大峡谷》(A Bigger Grand Canyon)中得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体现。
随后他返回欧洲,继续探索那些在他眼中熟悉、温暖、又美好的风景。
▲大卫·霍克尼,《无题,2005年7月22日》
2005年,布面油画,艺术家藏
在展览的这一部分中,所呈现的作品大多与艺术家眼中的自然风光和平凡生活息息相关。这段时光他大多在英国约克郡、法国诺曼底和伦敦度过。
展厅中,这部分以赞颂家乡约克郡的自然风光为开端:其创作于2009年、春意盎然的山楂树主题画作《开在罗马路上的五月花》(May Blossom on the Roman Road)展现了英格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他对季节更替的敏锐观察,在2007年完成的宏伟冬季风景画《水边树林》或《后摄影时代的新写生绘画》(Bigger Trees near Warter or/ou Peinture sur le Motif pour le Nouvel Age Post-Photographique)中达到高潮,该作品由泰特美术馆慷慨借展。
▲大卫·霍克尼,《自画像5,2012年3月25日》
2012年,iPad绘画,艺术家藏
在同一时期,大卫·霍克尼不仅用丙烯颜料绘制了亲朋好友的肖像,还开始尝试在iPad上创作自画像。展览的第四展厅将展出大约60幅肖像作品,与他的“花卉肖像”系列一同亮相。
▲“大卫·霍克尼25”展览现场,风景画展区
这些作品虽然是通过平板电脑创作,但因为被装裱在传统的画框中展出,所以产生了一种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这种效果在画作《2022年6月25日,赏花(带框)》(25th June 2022, Looking at the Flowers)中尤为显著,将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赏体验。
在路易威登基金会一楼的第五至第七展厅,将展示霍克尼笔下旖旎的法国诺曼底风光。其中,“220 for 2020” 系列是艺术家全部使用iPad创作的,将在第五展厅全新亮相。
▲大卫·霍克尼《吉维尼,D.H作》,2023年
布面丙烯,艺术家藏
这个系列记录了霍克尼对光影变化的敏锐捕捉,跨越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与一年四季。第六展厅则展出了一系列丙烯画,这些绘画以独特的手法描绘了天空,其生动的色彩变幻让人不禁联想到印象派大师凡·高的风格。
▲ 大卫·霍克尼《大型庭院》,2019年
纸上绘画,艺术家藏
而在第七展厅,一组在2019年创作的24幅墨水画构成了全景作品《大型庭院》(La Grande Cour),则宛如现代版的《贝叶挂毯》(Bayeux Tapestry),展现了艺术家心中诺曼底的景色。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在路易威登基金会建筑的顶层空间呈现,一组可追溯至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摹本在这里展出。这些承载着艺术史精华的经典之作,为霍克尼提供了源源不断、贯穿古今的创作灵感。
在第九展厅,观众见证霍克尼与弗拉·安杰利科、克劳德·洛兰、塞尚、凡·高、毕加索等巨匠展开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在这一部分的展览中,他的创作聚焦欧洲绘画传统,涵盖文艺复兴早期、佛兰德斯大师及现代艺术作品。霍克尼的绘画工作室也在这里被解构、重构为一座舞池,将定期呈现音乐家和舞者的现场表演。
▲大卫·霍克尼,《布莱克之后:人们所知甚少》
2024年,布面丙烯,艺术家藏
作为歌剧艺术的狂热爱好者,大卫·霍克尼致力于突破创作边界。此次他与59工作室联手,将其自20世纪70年代起持续创作的舞台设计进行了全新的呈现,打造出一部融合复调声效与视觉叙事的实验性作品。观众置身于路易威登基金会极具震撼力的、标志性第十展厅中,沉浸式体验声光交织的艺术。
▲大卫·霍克尼,《蒙克之后:人们所知甚少》
2023年,布面丙烯,艺术家藏
第十一展厅作为本次展览的终章,将更私人地展出霍克尼自2023年7月迁居伦敦以来的全新创作。这些画作尤其神秘,灵感来源于爱德华·蒙克和威廉·布莱克,如2023年的《蒙克之后:人们所知甚少》(After Munch: Less is Known than People Think)和2024年的《布莱克之后:人们所知甚少》(After Blake: Less is Known than People Think)。
在这些作品中,天文学、历史和地理与灵性碰撞交汇,形成引人思考的画面。
▲大卫·霍克尼 ,《戏中戏与手持香烟的我》
2025年,布面丙烯,艺术家藏
霍克尼还在此展区展出他最新的自画像,并以此作为本次路易威登基金会展览的压轴之笔。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原文刊载于《收藏/拍卖》2025年春季刊
作者:缪淼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