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骑行道不落地,驿站的使用率大打折扣。”“标识要足够醒目。”“停车架材料得和‘生态湿地’对得上色号。”......

近日,在新江湾城街道议事厅内,20余位居民代表、骑行爱好者、企业代表与职能部门负责人围桌而坐。投影幕布上新鲜出炉的骑者驿站设计图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这场“家门口的议事厅”,将基层民主协商的智慧注入城市细胞更新。

作为上海市区稀缺的生态型社区,新江湾城正逐步构建“生态+休闲+运动”融合发展新格局。街道以北部区域为核心,沿主干道及社区规划6个骑者驿站,通过整合便民服务、生态体验、文化展示等复合功能,打造辐射北片区的骑行服务网络。前期已完成大量现场调研和专家论证,此次议事会旨在吸纳基层智慧优化方案。

议事现场,街道管理办与设计团队详细介绍了驿站选址逻辑与功能定位。与会代表围绕安全防护、便民服务、生态保护三大维度展开热议。


橡树湾骑行爱好者阚勇林表示,新江湾城现阶段没有专业的骑行道路,骑者驿站的规划建设更需放眼长远、精准科学。加州水郡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胡凌浩提出在骑者驿站的布局和今后骑行路线的设计上要考虑到早晚高峰人流等因素,并且尽量避开中小学校区附近。户外装备企业行者CTO胡伟说,希望配合骑者驿站的建设在周边重点区域路面做带反光的减速提醒标识,另外驿站内也可以增加关于骑行者正确佩戴头盔手套的宣传提示。

针对老年群体需求,来自睿达路居民区的代表表示,睿达路片区居民以老年人为主,区别于年轻人的生活节奏,老年人早锻炼时间更早,希望驿站结合周边社区居民的年龄层次和生活习惯,并兼顾新江湾城部分道路狭窄的特点进行规划。

考虑有大量非新江湾城社区居民前来骑行和观光,来自同济大学的社区规划师建议,驿站的设计建设要一站多能,并在显著位置用简明、有辨识度的图标体现每个站点的功能,让过往人员一目了然。此外,建议驿站配套的停车架材质需要结合新江湾城生态环保的区域特色,尽量减少使用纯金属反光材料

来自悠方的代表则分享了悠方商圈打造骑者驿站的成功经验,建议根据实际使用场景和使用频率,调整驿站的维修架功能


相关职能部门现场作出积极回应。区规划资源局工作人员表示,骑者驿站配套的logo、彩绘图案的设计可以在辖区居民、企业白领中公开征集,既增加驿站的宣传力度,也可以扩大驿站的公众知晓率。区绿化市容局代表表示,部分驿站所在位置与公共绿地重合,后续施工期间绿容部门将提供专业的现场指导。

此外,人大代表石敏指出,骑行已成为兼具社交属性的全民运动,期待方案充分融合多方建议。政协委员张瑾强调要平衡各方路权,将驿站打造为宣传生态文明的窗口。

据悉,街道将系统梳理这些意见建议,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对暂难实施部分也将重点关注,建立长效机制。作为全过程民主实践载体,“家门口的议事厅”将持续聚焦民生关切,通过“三聚”工作法(聚焦民情、聚合民智、聚力民心)推动社区治理提质增效,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建设“公园社区”提供实践样本。

文字 |毛信慧

图片 |毛信慧

编辑 |奚宇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