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浩源妈妈

朋友向我吐槽:自己工作压力大,孩子又调皮,没忍住就训了孩子一顿。

可话一出口就后悔了:

“真的不想吼孩子,可情绪一上头,真的是忍了又忍,还是忍不住,自己也很气……”

“明知不能吼孩子还是忍不住,说几十遍都不听,吼一顿就立马管用了……自己却又后悔的不行。”

更让她感到内疚的是:孩子明明刚刚被自己吼过,转身却又要“抱抱”。



朋友说:“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想打自己两巴掌,你说,难道孩子不生我的气吗?

为什么孩子在被训后,第一反应不是生气、疏远,而是渴望陪伴呢?

孩子并非“没心没肺”

对于大家疑惑的这个问题,老一辈人给我们的解释就是:小孩子“没心没肺”的哪知道什么生气、记仇,转身功夫就好了……

对于这个解释我是不赞同的,孩子确实是“小”,但他们一点儿都不“傻”。

有一个实验叫“静止脸实验”相信大家应该都多少有所了解。

开始,妈妈和孩子之间正常互动,妈妈对孩子的反应给予热情回应。



接下来,妈妈开始改变表情,由热情回应变为木然无表情。无论孩子什么反应妈妈的脸始终是静止、空洞无变化的,在短短3分钟时间里,孩子尝试了各种方法:笑、指向远处、挥舞胳膊、大叫、哭闹,试图引起妈妈的关注和回应,在反复尝试失败后,孩子的表情开始变的无助、游离和痛苦······



最后当妈妈恢复正常状态,孩子的情绪也很快恢复。

这个实验说明孩子对亲子关系中的情感变化感知敏锐。

当我们训斥孩子时,他们能清楚地察觉到我们情绪的变化,也会因此产生害怕、委屈等负面情绪。

既然如此,为什么孩子还会主动寻求陪伴呢?

一:情绪急救

孩子和大人一样,在被吼后也会产生负面情绪,随之感到其带来的压力。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大脑已经成熟,自己被吼后会立即启用各种“自救措施”,比如在心里默念“bai chi、sha X,凭什么吼我……”等来做自我安抚后,很快就可以恢复。

孩子不同他们的前额叶(负责情绪调控和理性思考的部分)发育不足,就像没有方向盘的小汽车,需要父母这个"情绪GPS"来导航。

而拥抱能刺激后叶催产素分泌,这种"爱的荷尔蒙"比任何安慰剂都管用。



二:安全本能

在孩子心中,父母是他们最信任、最依赖的人,是他们的安全港湾。

训斥破坏了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出于本能,他们会在感到威胁和不安时,迅速回到父母身边,希望通过父母的陪伴重新获得安全感。

三:孩子对父母无条件的爱

写到这里,浩源妈妈忍不住流泪了。

我们总以为爱要"有条件",孩子却用行动证明爱是“尽管...却仍然...”。他们对父母的爱是真正“”无条件”的。

他们不会因为被训斥就减少对父母的爱和信任。在他们心中,父母即便生气、发火,依然是最亲近的人。

他们希望通过陪伴来确认“爸爸、妈妈虽然训了我,但还是爱我的”。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这样,父母就可以无休止的消耗孩子的这份“爱”。

如果总是频繁且严厉地训斥孩子,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可能会变得胆小怯懦、缺乏自信,甚至出现情绪管理障碍等问题。

三个“补救锦囊”

当然,如果吼了孩子,真的也不必太自责。

打破恶性循环和做一些补救措施反而更有帮助。

1:及时修复关系

如果已经训斥了孩子,不要觉得不好意思道歉。

真诚地向孩子表达歉意,“爸爸(妈妈)刚才不该对你发脾气,对不起”,并给予孩子陪伴和安慰,修复亲子关系,将伤害降到最低。



2:控制自身情绪

家长要意识到,情绪激动时处理问题只会让情况更糟。

当感觉自己快要发火时,可以尝试深呼吸,或者暂时离开现场,给自己一些时间冷静下来,避免在情绪失控时伤害孩子。

3:积极沟通解决问题

等双方情绪稳定后,再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

通过温和的提问,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如“你觉得刚才那样做,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呢?”

让孩子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规则并给予选择

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过程,他们会更愿意遵守。

同时,在规则范围内,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比如“你可以选择先完成作业再玩,或者玩半小时后就去写作业” ,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自主。

其实每个要“抱抱”的孩子,都在给我们第二次机会。那个张开的手臂,既是原谅,也是教导——教我们如何做更好的父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