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改编作品,它在上世纪90年代初播出后,立马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那时候电视机前老老少少都盯着看,收视率高得吓人。这部剧能走到今天这个地位,不光是因为原著牛,更因为拍摄团队下了血本,把一个历史大戏拍得有血有肉。可你知道吗?这么一部经典作品,当年差点就因为一个演员耍大牌,搞得整个剧组鸡飞狗跳。导演王扶林气得拍桌子大骂:“连曹操都跑路了,还演什么三国!”



《三国演义》有多牛,拍摄有多难

先说说这部剧的背景。《三国演义》电视剧是1994年正式跟观众见面的,总共84集,耗时四年才拍完。当时中国电视剧行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资金、技术、人才都有限,可剧组偏偏挑了个硬骨头——要把三国这么个大题材搬上屏幕。想想看,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战争场面多,人物关系复杂,光是演员阵容就得凑齐一大帮人,还得个个演得出彩。要是搁现在,有特效、有后期,兴许还能省点力,可那会儿全靠实打实的工夫,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资金是个大问题。当时拍电视剧不像拍电影,能拉到大投资。《三国演义》这种历史剧,光是服装、道具、场景就得花不少钱。听说剧组为了凑经费,四处奔走拉赞助,甚至还找了些演员的私人关系帮忙,才勉强把钱凑齐。拍摄地点也是全国跑,从北到南,哪儿合适就去哪儿拍。像赤壁之战那种大场面,得用真船、真火,还得雇好几百个群众演员,光组织起来就够头疼的。



技术上也挺落后。那时候没啥电脑特效,战争场面全靠人力堆出来。比如拍马战戏,得真骑马,真摔,演员和马匹都得配合好。有次拍戏,一匹马失控差点撞人,幸好工作人员反应快,才没出大事。服装道具也得照着历史做,不能随便糊弄。剧组请了历史顾问和设计师,一件件衣服、一把把兵器,都是手工打造,为的就是让观众看了觉得真。

演员选角更是个大工程。三国里的人物太多,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随便拎一个出来都得有范儿。剧组挑演员不光看脸,还得看气质和演技,文化底蕴也得有点儿。有的演员档期排不开,有的嫌条件艰苦不愿意来,选角过程折腾了好久才定下来。可就算这样,还是出了个大岔子——曹操这个角色的演员,差点把整个计划给搅黄了。

王扶林是谁,李姓演员又是啥来头



说到这事儿,得先介绍两个人:导演王扶林和那个耍大牌的李姓演员。王扶林在影视圈那是响当当的人物,妥妥的泰斗级导演。他之前拍的《红楼梦》就火遍全国,那会儿谁家电视里没放过《红楼梦》的主题曲啊?他拍戏特别讲究,艺术上一点不马虎,文化底子也厚,对演员要求高得不行。到了《三国演义》,他当总导演,扛起了整部剧的魂儿。

李姓演员呢(为了隐私,咱们就不提真名了),是当时圈里的顶流明星。演技好,长得也行,在好多电视剧里演过主角,粉丝一大堆。那时候电视机前的小姑娘们,提起他都眼冒星星。他咖位高,片约多,走到哪儿都带着一股大牌气场。不过圈里人都知道,这哥们儿脾气不小,性格有点儿刺头,合作起来不太好伺候。听说他在别的剧组也耍过大牌,要这要那,导演制片都得哄着他。



按理说,这俩人搭档应该是强强联合。王扶林看中了李姓演员的演技和名气,觉得他演曹操再合适不过。毕竟曹操这角色不好演,得有霸气,有城府,还得有点儿枭雄的味道。李姓演员的外形和表演功底都挺贴合,剧组挑了好几轮,最后拍板定了他。这消息一出,外界都炸了锅,大家都觉得这组合稳了,曹操肯定能出彩。

耍大牌,临时撂挑子



可事情哪有这么顺啊。剧组刚定下李姓演员,准备开拍的时候,麻烦来了。这位大爷突然提了一堆要求,简直让人头皮发麻。他要剧组给安排豪华住宿,说是住得不舒服就没状态;要专车接送,说路途颠簸影响表演;甚至还想改剧本,觉得自己戏份不够多,得再加点突出他的镜头。剧组本来预算就紧巴巴,哪儿有钱搞这些啊?可他咖位在那儿摆着,剧组也怕得罪他,只能咬牙答应了一部分。

结果呢,他还不满意。答应了豪华住宿,他嫌房间不够大;给了专车,他又说司机态度不好。剧本的事儿更离谱,他非要给自己加戏,觉得曹操的戏份得压过刘备和诸葛亮。剧组这边急得团团转,一边安抚他,一边还得保证拍摄进度。可这位爷压根不领情,最后在一次剧组会议上,他直接摊牌了,说自己待不下去了,要辞演。

这消息一出,剧组炸了。眼看着开机在即,主演之一说不干就不干,拍摄计划全乱套了。大家都傻眼了,这可怎么办啊?导演王扶林听说后,气得脸都绿了。他在剧组会上把桌子一拍,冲着李姓演员就是一顿痛骂,说他不负责任,太自私,连带着整个剧组的努力都白费了。王扶林那脾气上来,直接甩了一句:“连曹操都跑路了,还演什么三国!”这话传出去,成了圈里的一段传奇。



剧组急救场,鲍国安救火

李姓演员一走,剧组顿时乱成一锅粥。曹操可是三国里的核心人物,没了他,这戏还怎么拍啊?当时也没啥后备方案,剧组只能硬着头皮重新找人。可那会儿时间紧,任务重,哪儿那么容易找到合适的演员啊?有名气的档期排满,没名气的又怕撑不起这个角色。王扶林和制片团队连夜开会,翻遍了演员资料,试了好几个人都不行。

就在这时候,有人提到了鲍国安。鲍国安那会儿不算啥大明星,知名度远不如李姓演员,但在圈里演技口碑不错。他之前演过一些小角色,挺有灵气,就是没啥机会挑大梁。剧组找到他时,他自己都没想到会有这么个机会。接到邀请后,鲍国安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但心里压力山大。毕竟接手的是个烫手山芋,前头还有个大牌撂挑子的阴影,他得证明自己行。



鲍国安接下角色后,立马投入了准备。他不像李姓演员那样挑三拣四,而是老老实实钻研曹操这个人物。他翻了好多历史书,把《三国志》里的曹操研究了个透,还看了不少曹操的诗词和书法,想弄明白这个枭雄到底是个啥样的人。他甚至跑去体验了一下三国时期的场景,琢磨曹操的心理和气场。这种敬业劲儿,连剧组的人看了都佩服。



鲍国安上阵后,剧组总算稳住了阵脚。可拍摄过程还是苦得不行。四年的时间,剧组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从河北到四川,从草原到江边,哪儿有历史味儿就去哪儿拍。天气不好是常事儿,拍赤壁之战时,刮大风下大雨,船都晃得不行,可大家硬是扛着拍完了。马战戏更危险,马匹不听使唤是家常便饭,演员摔下来好几次,幸好没出大问题。

服装道具也费了大工夫。剧组找了专家,把三国时期的盔甲、兵器、衣服一件件做出来,不能有一点马虎。演员穿着厚重的盔甲拍戏,夏天热得满头汗,冬天冷得直哆嗦,可没人喊苦。群众演员也好几百号人,指挥起来像打仗一样,嗓子喊哑了都不停。



技术上更是拼尽全力。那时候没特效,全靠实景拍。火烧赤壁的戏,真点了好多火堆,烟熏得人睁不开眼。马战戏得几十匹马一起跑,调度不好就乱套。剧组还得自己搭城墙、造战车,花钱不说,还费时费力。可这些辛苦没白费,拍出来的效果特别真实,观众一看就服气。

四年下来,《三国演义》终于在1994年播出了。结果不用说,收视率直接爆表,老百姓茶余饭后都在聊这部剧。鲍国安演的曹操成了最大亮点,那股子霸气和深沉,把曹操演活了。观众都说,这才是他们心里的曹操,连专家都夸他“神还原”。反过来再看李姓演员那档子事儿,大家都觉得幸好他走了,不然哪有这么经典的曹操啊。



《三国演义》能成经典,靠的是王扶林的眼光和剧组的坚持。李姓演员耍大牌,临时辞演,确实给剧组添了不少堵,可换个角度看,这也逼着剧组找到了更好的选择。鲍国安的成功不是运气,是他真下功夫,把一个差点砸了的角色变成了传奇。这事儿传开后,圈里人都拿它当笑话讲,说大牌有时候还不如踏实干活的人靠谱。

再说王扶林那句“曹操都跑路了”,听着接地气,其实挺有深意。拍戏跟打仗似的,主将跑了,队伍还不散了啊?他骂得痛快,也点出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李姓演员眼里只有自己,鲍国安却想着怎么把戏演好,高下立判。

这故事放到现在也挺有意思。现在影视圈大牌多,耍大牌的事儿也不少,可真正能留下来的,还是那些肯吃苦、有真本事的。像《三国演义》这种经典,靠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光环,而是整个团队的血汗。艺术这东西,路不好走,可只要咬牙坚持,总能熬出头。



所以说,李姓演员跑路是坏事儿,也是好事儿。没有他那出闹剧,鲍国安兴许还没机会冒头,观众也看不到这么牛的曹操。这就叫因祸得福吧。拍戏跟做人一样,态度决定高度,耍大牌一时爽,踏实干活才长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