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开刀放化疗后

找中医调理调理”

传统认知如今正在改变

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获悉:中医治癌不拘泥于晚期,而今干预“窗口”正在前移,力求从治疗、康复乃至预防等层面提升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临床服务能力。

正在建设的 龙华医院航头院区二期工程 ,未来作为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建设的重要载体,将进一步聚焦中西医协同创新综合治疗,病证结合精准防治癌前病变。

针对癌前病变

提倡中医更早干预

中医诊治肿瘤在龙华医院具有传统特色。作为全国最大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研究基地,肿瘤科在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领衔下,长期致力于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刘嘉湘教授于全国首倡“扶正治癌”学术思想,至今引领科室在传统优势病种(晚期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保持国内领先。数据显示:目前肿瘤科全年门诊量最高峰达54万人次,去年一年出院人次达1.4万人次,位列全国同类前茅。


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坐诊。

“曾经中医治癌更偏于晚期恶性肿瘤,如今门诊患者群体发生变化,年轻人群越来越多,这也提示我们需要改善临床服务模式”,肿瘤科执行主任周蕾教授表示,“除了巩固固有优势,即帮助恶性肿瘤患者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以外,推进诊疗关口前移,守住‘早诊早治、防复发转移’两道关,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

以肺癌为例,以往晚期肺癌调理是中西医综合治疗的强项,现在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针对癌前病变(如部分肺小结节)中医怎样干预?

专家团队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已形成一系列“中医方案”。周蕾对此解释:针对首次胸部CT发现的肺部炎性小结节,密度不高的磨玻璃结节,经抗炎治疗2-3月后,复查CT结节仍没有吸收,可接受3-6月的中医药辨证治疗,帮助肺内呼吸功能康复,促进结节吸收;肺部肿瘤术后,肺内仍有肺结节,接受3年左右中医药调理,对于预防结节增大恶变,减少肺癌复发转移有积极作用。

此外,肺内结节持续存在超过一年,同时伴有肺癌高危因素者(如长期吸烟、年龄>40岁、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家族史等),可根据肺结节大小和密度进行科学评估,有需要的可接受中医药防恶变的辨证调护和生活习惯的指导,定期观察结节变化趋势。上述中医干预方案,近年来已在临床获得较好验证,学界也对此形成统一共识。“这也正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周蕾说。


肿瘤科执行主任周蕾教授坐诊。

瞄准癌症

实现更多中药原始创新转化

自去年起,龙华医院建设航头院区二期工程(暨国家医学中心),旨在持续提升中医药区域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国家医学中心。龙华医院院长陈昕琳介绍:预计整个工程于2028年建成,这其中,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创新转化同样是一大使命。

记者了解到,目前龙华医院肿瘤科已完成自主创新新药3种(金复康口服液、芪天扶正胶囊、蟾乌凝胶膏)。这其中,由李和根教授团队开展金复康口服液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中西综合治疗组可延长无病生存时间,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辅助治疗后坚持规范中医治疗3年以上,会获得更长生存获益。基于此,团队以“扶正法为主,干预早中期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方案研究”为方向,牵头立项“四大慢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相关研究成果或将拓展该药物的应用范围,将相关疾病的治疗关口前移。该药物曾在2004年成为首个FDA批准的中药复方口服液,在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开展二期临床研究。

刘苓霜教授团队则针对复发转移风险高的ⅢA期NSCLC辅助化疗后中医药治疗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与术后患者仅随访观察比较,气阴辨证的中药口服汤剂治疗延长了ⅢA期NSCLC术后患者无病生存时间(未达到 vs 25.5个月),降低复发转移风险62.2%。研究证实了基于气阴辨证中医治疗这类患者的应用价值。该药物正在积极推进院内制剂的申请备案和进一步研发。

下一步,建设中的国家医学中心还将推动以中医药“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产业智能制造”为链条的中医药产业创新,围绕恶性肿瘤防治新中医药理论、新临床诊疗方案、新标准指南、新治疗技术、新药和新成果研发转化为牵引的科技创新,助力我国中医药产业创新跨界融合发展,让更多海内外患者从传统中医瑰宝中真正获益,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发出中医治癌“更强音”。

上观新闻·解放日报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顾泳

微信编辑:Rong

◢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