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工信部正式发布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新规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新规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彻底终结了行业对热失控风险的侥幸心理,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进入“零容忍”时代。

  01

  “五分钟缓冲”到“2小时绝对安全”

  过去,动力电池安全标准(GB38031-2020)为热失控事故留有“5分钟缓冲期”——允许电池在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提供逃生窗口。然而,这一设计无形中成为部分企业降低技术投入的借口。新规将这一时间延长到了2小时,要求电池在发生热失控后至少2小时观察期内无起火、无爆炸,并且所有监测点温度不高于60℃。

  

  新国标直接取消缓冲期,要求电池系统在任何极端场景下均不得发生起火或爆炸,彻底堵死了“技术妥协”的漏洞。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后,社会对动力电池事故“零容忍”的集体诉求。2025年上海车展上,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曾直言:“当电动车保有量达到千万级时,万分之一的故障率就意味着上千起事故,缓冲期逻辑已不合时宜。”

  

  新规首次引入底部撞击测试和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直击当前电池安全验证体系的盲区:

  ·底部撞击测试模拟车辆托底、碎石冲击等场景,要求电池包在承受30mm直径钢球以50km/h速度冲击后保持结构完整;

  ·快充循环测试规定电池在完成1000次“30分钟充至80%”的快充循环后,仍需通过针刺、过充等安全试验,破解“快充加速电池老化”的行业痛点。

  这些新增测试场景源于真实事故的大数据分析。2024年国家应急管理部统计显示,电动车起火事故中,底盘撞击导致电池受损占比达37%,快充引发的热失控占比21%。新规通过实验室场景与真实风险的精准映射,倒逼企业从“应试设计”转向“全域防护”。

  新国标首次将电池管理系统(BMS)的预警能力纳入强制要求。

  

  热失控发生后,BMS需在5分钟内向车辆发出报警信号,较此前行业平均水平缩短60%。而报警同时需确保烟气不侵入乘员舱,防止一氧化碳、氟化氢等有毒气体造成二次伤害。

  02

  化学原理与技术突破的博弈

  然而,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本质是电化学能失控释放的过程。一旦内部短路、过充或机械损伤触发连锁反应,电解液分解、正负极材料氧化还原反应会释放大量热量,导致温度急剧上升(通常以秒级蔓延)。

  

  传统观点认为,热失控一旦启动,数分钟内即可引发起火爆炸。因此,新规要求的“2小时安全期”看似与电池化学原理存在矛盾。

  然而,新规并非要求电池在热失控后完全停止反应,而是通过多层级防护体系阻断热扩散——

  ·材料革新:磷酸铁锂(LFP)材料凭借更稳定的橄榄石结构,其热失控起始温度比三元锂高100℃以上,比亚迪刀片电池已实现针刺后表面温度仅60℃的突破;

  ·结构防护:宁德时代CTP3.0技术通过仿生蜂窝结构,使电芯膨胀空间降低70%,有效延缓热扩散速度;

  ·智能监控:BMS系统结合多维度传感器,可在热失控发生前300毫秒启动液冷系统,将热蔓延速度降低83%。

  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已通过三级防护技术,将热失控从“瞬间爆发”转为“缓慢释放”,为2小时安全窗口提供了可能。

  这一机制的技术关键在于多维度传感融合。比亚迪研究院副院长李康在技术研讨会上透露,其刀片电池系统已部署16个温度传感器、8个气压监测点和气体成分分析模块,可实现热失控早期预警精度达98%。而中小厂商若想达标,至少需将BMS成本提高25%,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03

  谁将出局,谁将崛起?

  新规对动力电池安全性的要求已从“概率控制”转向“绝对保障”,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在材料、工艺、热管理全链条实现技术跨越。尽管78%的企业声称具备“不起火、不爆炸”技术储备,但实际达标能力却呈现严重分化。

  

  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已掌握“多层级热失控阻断”技术。以比亚迪刀片电池为例,其通过蜂窝状结构设计和磷酸铁锂材料的本征安全性,在针刺试验中实现热失控面积小于5%。而中小厂商大多依赖外购电芯和标准化模组,难以满足新规要求的定制化防护设计。

  同时,满足新规的电池系统成本预计增加15%-20%。头部企业可通过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议价权分摊成本,而中小厂商在检测认证环节已面临资源挤兑——新增的底部撞击测试设备产能有限,送检周期可能延长至半年以上,导致产品上市节奏严重滞后。

  新规实施后,低端电动车型因成本压力可能被迫涨价或退出市场。据预测,10万元以下电动车市场份额将从2025年的35%降至2027年的18%,而这正是中小厂商的主力战场。

  

  这意味着动力电池产业正从“百花齐放”转向“强者恒强”。未来3年,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宁德时代(40%)、比亚迪(25%)、中创新航(8%)等头部企业集中,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小厂商或将批量出局。

  04

  三元锂电池的退守

  除行业格局会发生变化外,当下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大概率也会发生变化。

  新规对热失控的“零容忍”,直接击中了三元锂电池的致命弱点。尽管三元材料凭借高能量密度(250Wh/kg以上)长期主导高端市场,但其热稳定性短板在极端测试中暴露无遗。

  三元锂电池(NCM/NCA)在热失控时释放的氧气会加速连锁反应,导致温度在10秒内突破800℃。相比之下,磷酸铁锂(LFP)材料分解时不释放氧气,热失控温度阈值高出100℃以上,更易通过新规的底部撞击和快充循环测试。

  

  目前,头部企业已加速转向本质安全材料。比亚迪刀片电池、宁德时代M3P(磷酸锰铁锂)等方案,在保持180-210Wh/kg能量密度的同时,将热失控风险降低90%。预计到2027年,磷酸铁锂电池市占率将从2024年的65%提升至80%,三元材料则退守3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

  而固态电池也将在这场技术迭代中成为变量。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企业正加速推进固态电池量产,其采用不可燃电解质可彻底解决热失控问题。若固态电池成本在2028年降至1元/Wh以下,三元锂电池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萎缩。

  055

  供应链自主权争夺战

  行业巨震的下一步,自然是供应链话语权的争夺。新规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一场供应链话语权的重构。为摆脱对第三方供应商的依赖,车企正以“造电池”为核心展开新一轮竞赛。

  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的40%-60%,而外购电芯的溢价可能吞噬车企10%-15%的利润。广汽埃安自研的弹匣电池通过定向排爆设计,将热失控控制成本降低30%,同时满足新规的底部撞击防护要求。而蔚来投资的31个电池实验室已研发出360Wh/kg半固态电芯,其热管理效率比外购方案提升40%。

  

  这种深度自研能力使车企能够定制化开发BMS(电池管理系统),精准满足新规的5分钟热失控报警要求,其技术反哺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作为供应链上游企业,宁德时代为应对车企“去宁化”趋势,已推出“巧克力换电块”和滑板底盘技术,试图通过模块化方案绑定客户。但长安、吉利等车企仍坚持自建电芯产线,预计到2027年,车企自研电池产能将占市场总需求的25%。

  总体而言,动力电池供应链正从“专业化分工”转向“垂直整合”。拥有自研能力的车企将掌握成本控制和技术迭代主动权,而单纯依赖外部供应商的企业可能沦为“代工厂”。

  06

  点评

  安全新规下的产业进化论

  GB38031-2025的实施,本质是一场“用技术淘汰落后生产力”的产业进化。短期来看,阵痛不可避免:中小厂商退场、三元材料遇冷、供应链博弈加剧;但长期而言,这场洗牌将推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

  “不起火、不爆炸”目标的提出,是我国动力电池安全标准努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愿景,这一标准是否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向标,引领行业迈向更高安全、更高可靠性的新时代,还有待检验。

  编辑|张毅

  主编|黎坤

  总编辑|吴新

  爆料联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图文、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电商生活、云计算、ICT领域、消费电子,商业故事。《中国知网》每周全文收录;中国科技报刊100强;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