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
《法学教育研究》第47卷
作者 | 付立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一、引导学生思考,
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
作为指导教师,可以从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等角度,帮助学生甄别选题的可行性,但是直接为其指定题目,给学生布置“命题作文”却未必适合。这是因为只有基于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学生才可能找准问题的所在,才能判断自己能否驾驭这样的选题,写出可能有价值的文章。
在写作的过程中,作为指导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醒,例如:这个问题,你的主张会面临怎样的质疑,你可以在文章中预防性地回应这些可能的质疑;你的结论,在立法上能否获得支持,在司法实务上会存在何种障碍等。但是,指导教师当然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将自己的观点、思考和结论强加给学生。而应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独立判断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学会通过“问题的思考与体系的思考相结合”等方法,检验结论的妥当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在独立思考中产生困惑,而指导教师需要适当地答疑解惑。只有通过如上过程,学生才能获得思考的乐趣,体会成长的过程,感受学术的魅力。
二、好文章有基本要素,
但写出好文章没有捷径可循
老师指导学生参赛,目标是写出一篇好文章。什么样的文章可以被称为好文章?所谓“文无定法”,指对于是否是一篇好文章,并没有放之四海而一成不变的绝对标准,但这并不妨碍会有一个大致可靠的评判尺度。写作大赛提供的《法学论文写作指引》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南,非常必要且珍贵。刚才张文显老师讲的许多内容,涉及论文写作的要素与方法,很有广度和深度,令人深受启发。
笔者认为好文章的基本标准是“有声有色”,也将此标准运用到日常对于学生的培养和要求之中。
(一)声
1.真切的声音,不无病呻吟。这要求有“真”的问题意识,而不是虚张声势地研究假问题、不存在的问题、臆想的问题、纯粹别国的问题。“找准问题”,就是找准病根,这样才可能给出药方,对症下药。这个问题是现实的存在还是臆想的存在?这需要适当的实证,至少也是数量相当的例证;这个问题是国外的问题还是本土的问题?这需要恰当的比较,而不是只罗列国外的规定或者判决。为了不无病呻吟,需要在本土资源的挖掘和域外经验的参照上均衡用力。这虽然是对同学们,尤其是对本科同学们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只有明确目标,才会有努力的方向,才会有写出好文章的基础。
2.自己的声音,不人云亦云。这要求不迷信权威,不拾人牙慧。自己的声音,既包括观点、内容上的创新性,也包括表达、形式上的独特性。不是单纯罗列某些权威的观点,而是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的头脑思考、自己的语言表达。并且,没有人永远掌握着真理。所以,敢于质疑权威,力图通过证据、论据来挑战权威学者的结论,是一篇优秀论文的充分保证。当然,在此过程中,也要读懂别人,而不是在误解的基础上,轻易地质疑和批判。同样,追求自己的声音不是鼓励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而是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强调研究者自身的主体性。
3.平实的声音,不哗众取宠。要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不要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不要刻意追求标新立异。这要求,不急于提出一个新观点、新理论,也不要嫌弃自己不够“有思想”。有价值的声音往往是平实的、立足于现实的、致力于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在不了解现状、不清楚问题的情况下,盲目地提出一个看似新颖的主张。
4.真正实现了“有声”,也就具备了创新的要素。说到创新,大致上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上的“新”,重要性从高到低分别是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素材、新表达。能有不同以往的观念性创造的,可谓新思想;能有不同他人的结论性差异的,可谓新观点;能有不同常人的研究范式或视角上的创造的,可谓新方法;能有不同他人的研究资料上的出新的,属于新资料;能有不同他人的语言表述上的呈现的,属于新表达。
新思想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乃极少数顶尖人物方才可能。为实现观点和方法上的“新”,要注重以“世界的眼光”研究“中国的问题”,还要注重问题的思考与体系的思考相结合。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新表述,则要尽力为之,量力而行,不可刻意。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在观点上为了出新而标新立异,在材料上为了出新而胡编乱造,在表述上为了出新而自言自语。
(二)色
1.底色。“底色”,主要是指遵守学术规范,没有明显的“硬伤”。以注释为例,要区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引用时注重注释的“必要性”、“及时性”、“权威性”和“全面性”。必要性原则,指非必要不引用(不为凑注释个数而引用)、必要时定引用(提到某个现有的论点、说法或者涉及某些资料、数据等时,需要交代出处)。及时性原则,指引用时尽可能追踪最新的文献,以把握理论发展的最新动向。权威性原则,指在引用时尽可能引用具有代表性、说服力的来源,需要在找到原始来源时引用原始出处,这在进行纵向梳理时尤其必要。无须标明或者无法标明原始来源时则引用代表性主张(权威学者的主张或者至少是较为重要期刊上发表的主张),而非随意找来一个文献证明自己的立场。全面性原则,指在引用某种观点时,如果可能,也应顺便介绍与之相反的立场及其来源,使读者能够借此完整理解所引用观点的影响力和可能的局限。以上是对学术文章注释的较高要求,未必都能达到。但无论如何,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在注释上不存在明显瑕疵的。
2.亮色。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不仅需要具备规范的“底色”,还需要适当具备鲜艳的“亮色”,要有若干的亮点,能让人“眼睛一亮”的地方。例如,“文雅而响亮”的题目,扼要又精准的摘要,鲜明又有识别性的关键词,层次分明的结构(既可以是层层推进式的,也可以是并列铺陈式的,但不能是杂乱无章、全无逻辑的),点睛的结论或者引人思考的结语。有亮色的文章能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读者友好型的写作永远是受欢迎的。
虽然说好文章会有大致上的标准,但是写出好文章并没有捷径可循。唯有多读书,多思考,多打磨,世上最怕“认真”二字。其中的打磨,自然也包括老师和学生一起打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力、执行力很重要,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专注度。
三、在平等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学生对于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把握,不一定比老师慢、少,甚至可能比老师更快、更多,是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所以,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平等交流、相互促进,既让学生有认同感,也能让老师本人获益。这是真正的教学相长,既适用于课堂教学,也适用于论文指导。例如,本次大赛笔者所指导的高一鲁同学,不但理解力和执行力出色,而且思维、口才、文笔,包括PPT制作的能力等,都比较突出。这也是他最终能够获奖并成功保研到北京大学的重要原因。笔者还指导了谭芊妍同学,她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受虐妇女反杀案的研究很有特色,最终也在法学论文组中获奖。从学生身上,笔者也获得了启发。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笔者指导他们获得了优秀论文奖,不如说是他们让笔者得到了这份宝贵的荣誉。
法宝新AI系列产品
智能写作
智能问答
模拟法庭
法宝来合同
法宝合规
责任编辑 | 王睿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