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近日,关于成渝航空枢纽发展的讨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我们郑重声明: 本文旨在客观呈现事件背景,引发公众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理性思考与探讨。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地域黑言论和行为,此类言论不仅损害地区形象,更扰乱成渝经济圈的建设大局。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战略,其核心在于“协同”而非“对立”,我们呼吁广大读者理性看待问题,避免地域攻击,共同维护成渝地区的团结与稳定,同时,我们也期待相关部门能够正视问题,加强沟通协作,推动成渝航空枢纽的健康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的活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成渝经济圈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知乎热榜上,这个话题已经引发55.4万次浏览、数百条激烈交锋——“如何看待民航西南管理局空管处长在重庆航空枢纽发展大会的发言?”这场本应聚焦“协同合作”的会议,却因某位官员的“地域偏见”言论,演变成一场舆论风暴引发大量舆论关注。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此次事件的来龙去脉。





事件回顾:一场“砸场子”的会议发言

2025年4月9日,重庆召开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大会,正值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投用、新机场选址获批的战略窗口期,此次大会旨在汇聚各方智慧,且国际参与度较高,来自国内外枢纽机场、航空公司、研究机构、物流企业等领域的领导和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商高质量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的策略,深入研讨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战略路径。



4月9日上午,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宣布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建成投用。

记者 苏思 摄/视觉重庆

然而,西南空管局空管处处长杨钺的发言与大会基调形成强烈冲突,他在大会上公开反对重庆开通欧美航线,称应优先巩固国内及东南亚航线,避免航空公司亏损运营。

这一言论一经发布后,直接在成渝圈炸开了锅,有网友评论道:“此番言论挑战重庆作为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同时,他大谈成都天府机场的“区位优势”,暗示空管资源应向成都倾斜,并声称“要对得起四川人民”。



这种“拉踩”言论,在这种高级别的会议上出现,属实令人匪夷所思!更令人不解的是,在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上杨处长全程使用成都方言发言,推销个人文章,甚至自曝与成都航空部门“每日超一小时密切联络”,这些行为被批评为“语言暴力”和“职权私用”,暴露其根深蒂固的“驻地思维”。





发言核心争议:三大焦点引发舆论风暴

我们来回顾一下杨处长的发言。

1:“反对重庆盲目开通欧美航线”

杨处长公开质疑重庆开通欧美航线的必要性,认为应优先巩固国内及东南亚航线,避免“航空公司亏本运营”,此言论被解读为压制重庆国际枢纽建设,忽视其作为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



2:“天府机场区位优势论”

与方言争议他强调成都天府机场的地理优势,并称“要对得起四川人民”,暗示空管资源应向成都倾斜,此外,其全程使用成都方言发言,被批评为“语言暴力”,缺乏对重庆的尊重。



网友评论天府机场

3:“行为失范与权力私用质疑”

杨处长在发言中推销个人文章,并自曝与成都航空部门“每日超一小时密切联络”,引发对职权私用的质疑。舆论认为,作为统筹川渝滇黔空管的核心官员,其行为可能破坏区域协同发展。

杨处长的发言表面上是对重庆航空战略的质疑,但更深层反映的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资源分配与话语权的博弈,其“反对开通欧美航线”“天府机场优势论”等观点,本质是将地方利益凌驾于国家战略之上。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核心是“协同”,而非“零和竞争”,作为空管系统官员,本应推动资源优化配置,而非以行政手段强化地域壁垒。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重庆发展,也削弱了西南民航整体竞争力。

成都天府机场的定位,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但绝非以牺牲重庆为代价。成渝本可互补:重庆聚焦东南亚、南亚航线,成都侧重欧洲、中东,形成“双枢纽”格局,但某些官员的“傲慢与偏见”,却让协同沦为空谈。





区域协同困局:双城博弈背后的制度性障碍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杨局长2002年毕业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交通运输专业。

2002–2008年,先后在民航西南空管局塔台管制室、进近管制室工作,历任管制员、管制教员、主任管制员;

2008–2010年,任民航四川监管局空管处监察员;

2010–2015年,任职于民航西南局办公室,先后担任主任科员、副调研员;2015–2018年,任民航西南局党委办公室副主任;

2018年后,任民航西南局空管处副处长,后任处长。



这场看似偶然的"发言风波",实则暴露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深层次矛盾。根据民航局《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成渝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共同构成四大世界级机场群,要求两地形成"差异竞争、协同发展"格局。然而现实运作中,空域资源分配机制仍沿袭传统行政区划思维。



有数据显示,西南地区空域使用率仅为东部地区的63%,但成都天府机场已获批时刻资源1320组/周,重庆江北机场仅获980组/周。这种资源配置差异,与成渝两地GDP差距(2023年成都2.21万亿vs重庆3.06万亿)形成倒挂。

更值得关注的是,西南空管局作为民航局直属机构,其人员构成中川籍占比达80%,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决策过程中难以完全摆脱驻地思维。





争议背后,是改革的契机

制度破局:重塑空管治理新生态

民航局需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推动西南空管局从"属地化管理"向"区域协同治理"转型,构建成渝双城联合空管机制。重大决策应引入两地政府代表、行业专家及公众代表组成联席委员会,实行"集体决策、权力制衡",彻底打破"驻地思维"主导的资源分配格局。



同时,建立跨区域空域、航线、航班时刻分配标准,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量化,比如根据航空公司国际竞争力、中转贡献度、航线网络互补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而非简单按行政区划切割资源。

另外,应完善公众意见采纳渠道,通过线上公示、听证会等形式,让决策过程透明化。在杨处长事件中,若其观点事先经过公开讨论,争议或可消弭于无形,唯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方能让区域协同战略真正落地生根。

最后想说: 成渝双城经济圈不是“谁主沉浮”的战场,而是“1+1>2”的试验田。杨处长的言论,虽暴露问题,但也成为改革的契机,唯有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建立制度性协作框架,方能让西南民航真正“飞起来”,毕竟,重庆的奋起与成都的转型,本应是国家战略的两翼,而非互相掣肘的对手。


如何看待该局长的发言?

欢迎评论区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