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城区一中 冯臣茹

摘要:红色文化凝聚着中国革命历史的精华,蕴藏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与集体主义价值理念,在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塑造进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深入剖析红色文化在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情怀养成、革命精神传承延续等层面发挥的主要作用,系统探讨红色文化借助多元化教育形式融入中学情怀体系的可行方式,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思想品德建设做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红色文化;中学生;道德品质;德育;爱国主义

一、引言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度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成长的文化生态越来越复杂多元。一方面,西方文化借助各类传播媒介广泛渗透,部分青少年受其影响,盲目崇尚西方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对本国历史文化的认知流于表面,历史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严重缺失;另一方面,多元思想相互碰撞,使得青少年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陷入迷茫与困惑,出现价值取向模糊等问题。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先进文化,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所蕴含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集体至上等核心价值观念,恰似一座明亮的灯塔,能够为青少年驱散思想上的迷雾。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中学生德育工作,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强化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长为勇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红色文化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浸润作用

(一) 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根基

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内核,许多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都是鲜活的教材。例如举世闻名的长征,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敌人围追堵截的艰难困境下,红军战士凭借着对革命理想的执着坚守,完成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又如无数抗日英雄,在民族危亡时刻,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只为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这些故事能够点燃中学生内心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之火,有效纠正部分青少年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产生的 “功利化” 思想倾向,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认同,为他们未来发展筑牢坚实的精神根基。

(二)培育爱国主义情怀与集体主义精神

红色文化通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等生动案例,为中学生清晰呈现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逻辑。在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敌,无数仁人志士舍小家为大家,彰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齐心协力、团结奋斗,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个人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与责任,积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主动关心集体利益,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到国家和集体的发展之中。

(三)传承艰苦奋斗与创新精神

红色文化中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的精神内涵,对中学生克服学业与生活中的困难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回顾革命前辈的奋斗历程,无论是在物资匮乏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一穷二白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他们都秉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智慧攻克重重难关。这种精神能够引导中学生在面对学习上的难题和生活中的挫折时,不轻易言弃,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格。同时,革命先辈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如在革命根据地建设中创新土地政策、在军事战略战术上灵活应变等,这些都为中学生树立了创新的榜样,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突破常规,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思路。

(四) 塑造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红色文化中涌现出的雷锋、焦裕禄等英雄模范人物,以其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高尚品质,为中学生树立了光辉的道德榜样。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点滴小事做起,将帮助他人视为自己的快乐;焦裕禄为改变兰考县的贫困面貌,不顾身患重病,深入基层、真抓实干,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学生在学习这些英雄事迹的过程中,能够将英雄们的优秀品质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追求,在日常生活和校园学习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减少诸如不诚信、自私自利等失范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准则。

三、红色文化浸润中学生德育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多元化教育形式

课堂是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应将红色文化巧妙融入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学科教学之中。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如《山地回忆》《老山界》《沁园春·雪》《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革命情怀与精神力量;在历史课堂上,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剖析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红色文化内涵;在思想政治课中,结合理论知识,对红色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进行系统阐述,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认同。同时,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革命历史人物,亲身体验历史情境,提升学习的互动性与参与度。

组织中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红色文化的魅力。在参观过程中,安排专业讲解员进行详细讲解,配合实物展示、图片展览、多媒体演示等手段,为学生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使他们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例如,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斗争历程,深刻体会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制作生动有趣的短视频等红色文化学习软件等方式,再现历史场景,吸引青少年主动参与学习。短视频以其简洁明快、形式多样的特点,能够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制作介绍革命英雄事迹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观看学习;VR技术则能够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让他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参与到历史事件之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二)建立长效评估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采用问卷调查、行为观察、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红色文化教育对中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的实际效果。问卷调查可以定期开展,了解学生对红色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红色文化精神的理解与认同情况;行为观察则注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看他们是否将红色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对在红色文化学习与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或班级,通过颁发荣誉证书、进行公开表彰等方式给予激励,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学习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形成正向激励机制,促进红色文化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

学校应积极联合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活动,如举办 “红色故事会”,邀请老革命家、烈士后代等讲述真实的革命故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组织红色文艺演出,鼓励学生参与编排和表演红色题材的节目,加深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同时,鼓励家长参与亲子红色研学活动,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参观本地的红色文化景点,在家庭中营造传承红色文化的氛围。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紧密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网络,凝聚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红色文化在中学生德育中的有效浸润。

四、挑战与对策

在红色文化融入中学生德育的实践过程中,部分学校存在教育形式化的问题。一些学校仅仅将红色文化教育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缺乏对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深入思考与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讲解红色文化知识,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教育内容陈旧、枯燥,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为应对这些挑战,首先要创新教育内容。在保留经典革命历史素材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英雄事迹,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例如,在讲述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精神时,可以引入当代科学家在科研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勇攀科技高峰的事迹,让学生明白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时代都具有重要价值。其次,丰富教育形式,采用辩论赛、戏剧表演、红色文化主题演讲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辩论赛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红色文化内涵,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戏剧表演则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与信念,增强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红色文化主题演讲比赛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将红色文化与自身的感悟相结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使红色文化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五、结论

红色文化作为中学生德育的珍贵资源,独特的精神内核犹如一道坚固的防线,能够有效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和实践路径,不断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能够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融入中学德育体系。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化对红色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的载体和手段,构建更具时代特色、更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的德育体系,使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李海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