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的湟鱼泛滥成灾,为何无人敢吃?一位50多岁的老渔民告诉我:青海湖里有12.03万吨湟鱼,伸手就能捕捞到,但当地人就是不吃。这是为什么呢?
黄鱼身上鳞片极少,而且鱼肉鲜嫩,任意的烹饪方式就能还原鱼肉自身的美味,青海湖的湟鱼多到随便抛下去一个饵就能捞上来一箩筐,但却没人敢捕捞这是为何?
在青海湖附近生活的居民站在湖边就能看到这样一副景象,水里边的湟鱼多到没有一丝多余的空隙,还有很多鱼跃出水面和人类打招呼。
但凡是换个地方出现这种情况或者是这些鱼的品种换一个,可能现在的湖边已经是人挤人,甚至连水里都洒满了捕捞网。
不是人们不喜欢吃,而是这些鱼太过珍贵没人敢吃,谁也不想因为过个嘴瘾就被处罚,更不想失去人身自由。
青海湖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水源,更是无数动物赖以生存的地方。
青海湖一直是当地重点保护的生态系统,青海湖发生了变化就意味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说的轻点是影响了气候,说的重点就是影响了周围的生态发展。
青海湖不仅仅是普通的湖,他是由自然万物组成的生态系统,不管是花草树木还是水陆两栖的动物他们都是青海湖中重要的成员。
青海湖本是湟鱼的栖息地,每到五月末六月初的时候,湖水的温度就会超过七度,随着水温逐渐变暖,湟鱼就会成群结队的游回来。
湟鱼一路上要越过很多障碍,既要经受水流的冲击,还要防范其他鸟类的捕捉,即使这一路上危险重重也无法抵挡湟鱼回家的脚步。
湟鱼是青海湖中最重要的成员,同时也是最珍贵的成员,因为湟鱼在20多年前一度濒临灭绝,差点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湟鱼原本是黄河水系的鱼类,黄河水系是淡水里边的鱼类都是长着鳞片的,但湟鱼在转变栖息地的时候来到了青海湖这个咸水湖,为了适应这里的条件它们身上的鱼鳞也逐渐褪去,最终成了现在的无磷模样。
湟鱼的食物是水中的杂草和虾米,它们按照季节的更替在淡水和咸水中来回穿梭,不过湟鱼的鱼卵还是产在淡水中。
所以每年到产卵的时候湟鱼就会游回淡水湖,等到产完卵天气也逐渐暖和的时候再回到青海湖,有了它们的到来青海湖也变得更加美丽。
不过湟鱼经历的磨难实在是太多了,1958年湟鱼差点在青海湖灭绝,那个时候人们缺衣少食,生活在青海湖附近的人们自然也就开始了靠水吃水的生活。
湟鱼的鱼刺很小,蒸煮过后也会变的很软,所以人们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捕捞,既可以填饱肚子也可以拿出去卖钱。
在猛烈的捕捞运动下,湟鱼的数量直线下降,人们的渔网中再也捞不到湟鱼,当地管理人员也发现了这个情况。
于是针对湟鱼的保护计划也就此开始实施,这时候还能存活下来的湟鱼身材体积很小,还有很多都奄奄一息。
当地限制了渔民捕捞的规格和捕捞的季节,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捕捞湟鱼其他时候一律不准撒网。
历经多年的封湖养鱼计划后,湟鱼的数量终于开始增加,不过距离维持青海湖的生态平衡结构的目标还有很远,于是当地政府便隔几年封一次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湟鱼的发育。
2001年,青海湖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封湖计划,这次计划之后湟鱼的数量开始明显提升,而湟鱼的濒危等级也下降了一些。
虽然现在湟鱼的数量已经泛滥,但它依旧是保护动物,不允许随意捕捞,这也就是为什么青海湖的湟鱼多到挤不下也没人捕捞的原因了。
信息来源:拯救濒危湟鱼 青海湖如何再现半河清水半河鱼?——光明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