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大陆首位世界屈光手术及视觉科学学院(WCRS)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屈光手术学组学科带头人王铮教授,接受国际期刊《The Ophthalmologist》(注:眼科医生)专访时透露,我国在屈光手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作为全球近视人口最多、患病率居首的国家,大量民众对屈光手术需求迫切,而如今的技术突破正为他们的清晰视界带来新希望。
(《The Ophthalmologist》专访王铮教授)
上世纪90年代初,现代屈光手术技术引入我国,经过多年深耕,已从依赖技术引进华丽转身为自主创新。目前,我国屈光外科医生数量约是其他国家的10倍,且专业性极强,这极大地推动了技术的快速革新。以SMILE(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为例,自2011年引入后迅速走红,如今已占据全国手术量的半壁江山。不过,王铮教授也坦言,角膜透镜表面处理技术仍有提升空间。
在技术创新前沿,人工智能崭露头角。尽管当下激光精度已达微米级,但角膜生物力学与上皮重塑存在个体差异,影响手术效果。王铮教授指出,AI有望借助大数据建模预测这些变量,为患者量身定制更精准的手术方案,让手术效果更上一层楼。
面对患者需求的多样性,爱尔眼科建立了“精准匹配”体系。王铮教授表示,在爱尔眼科,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到ICL晶体植入术均全面开展,但选择的核心依据是患者个体情况。对于激光手术而言,角膜的不规则程度是决定性因素。“若患者存在角膜不规则问题,则倾向选择个性化切削方案。例如,我们已使用Wavelight Plus全光塑完成8千余例手术,其术后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技术。”
手术质量管控同样成果斐然。以爱尔眼科为代表的中国眼科专家团队,构建了全面、严格的体系,主刀医生、护理团队、检眼师等各层级人员都有完善的培训认证制度,通过阶梯式培养确保操作规范。从术前评估到术中操作,再到术后随访,全流程标准化管理形成了系统的临床路径指导体系。同时,借助全球屈光手术顾问委员会的专家资源,持续汲取国际前沿经验,优化诊疗标准,保障患者能享受到专业、安全的服务。
王铮教授亲身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屈光手术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他强调,未来屈光手术领域的竞争,不仅在于技术,质量体系、患者服务及全球化协作同样关键。中国眼科正在构建“标准化生态”,或将为全球屈光手术的发展提供中国样本。(记者 王璐 通讯员 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