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曝光事故车辆虚假维修、恶意骗保乱象。图/央视新闻截图

浙江宁波张女士的车辆通过保险公司送修后,不仅没有修好,后视镜、车窗膜、门把手等处还新增了多处剐痕。她发现,自己的车在两家修理厂之间来回辗转5次,发票还是第三家修理厂开具的。几经折腾,张女士通过诉讼、行政部门介入才解决了问题。

近日,央视新闻曝光事故车辆虚假维修、恶意骗保乱象。张女士的遭遇背后,一个把维修资金当成蛋糕瓜分的利益链条浮出水面。

作为机动车车主,哪怕平时驾驶很小心,也难免遭遇小剐小蹭的事故。多数情况下,只要事故受损情形在保险覆盖范围内,人们会选择保险公司解决车辆维修问题。保险公司提供的定损、维修、赔付等“一条龙服务”,似乎也给车主带来了不少方便。

但是,上述保险维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舒心。比如,在很多人的感受里,通过保险公司指定修理厂送修,产生的费用要高于自己找修理厂的市场价格。有些时候,修理厂可能还会巧立名目增设保险不覆盖的维修项目,让消费者多少“出一点儿血”。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维修费用保险会赔,多点儿也无妨。实际上,即使保险全额理赔,这笔费用本质上仍有可能“羊毛出在羊身上”。众所周知,保险费与车辆前一年的出险情况有关,通常出险达到两次,保险费来年就可能上涨。

实际上,面对保险修车乱象,不少车主遇到剐蹭等小事故后,干脆选择自费修车。网络上也有不少“修车省钱攻略”,提醒人们车辆需要小修时,与其承受保费调节机制的额外支出,不如自己去修理厂自费修理来得划算。

买了保险却不敢用、用不上,保险公司指定维修厂不靠谱,如此种种,辜负着车主的信任。像张女士的遭遇那样,受损车辆反反复复就是修不好,还要在修理厂、保险公司之间扯皮,无疑更让人“添堵”。

按理来说,保险公司跟哪家修理厂合作,车就应该在哪里修理,不需要牵涉第三方。然而,有的修理厂承接理赔业务后,并非依靠技术服务盈利,而是通过转包赚取差价。定损环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也为虚高报价提供了操作空间。

保险修车费遭遇多个利益相关方瓜分,真正用于事故车辆维修的可能不到一半。结果要么是维修费高企,要么维修质量不尽如人意,也就不让人感到意外了。

整治保险修车费乱象,保险公司要尽到监督责任。理赔费用是保险公司最大的运营成本,修车费用多少,保险公司是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作为具备专业能力的企业,对于车辆维修产生的合理费用,保险公司本应“门清儿”,更不能纵容“内鬼”。

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部门要创新治理方式。例如,宁波市多个部门联合成立事故车辆“诚信修”专班,通过大数据比对碰撞事故车辆的保险与维修数据,结合实地复查复勘等工作,精准识别企业是否存在违规行为、车辆是否得到有效维修。

同时,要建立消费者维权快速通道,简化理赔纠纷处理流程,让张女士们不再陷入“维权马拉松”。

正如法律专家所言,无论是保险公司、修理厂的工作人员,还是居于其间的“黄牛”中介,故意提高维修费、瓜分保险理赔资金等行为,达到一定数额都可能涉及骗保犯罪。有关部门需加大打击力度,严肃处理一批典型案例,切断其中的利益链条,切实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和普通消费者的权益,让保险回归“让车主省心”的保障本质。

撰稿 / 南木(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刘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