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淬初心,白衣铸忠魂

杨崇清,1927年生于宜良县古城镇陈家渡村,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后,昆明城头硝烟蔽日,十岁的杨崇清攥紧母亲衣角,随逃难人群踉跄至宜良。菜贩双亲肩头的扁担,压弯了战火中的童年;街巷间饿殍的呻吟,刺痛少年赤子心。1949年,当解放的号角响彻云岭,22岁的他毅然执起教鞭,在北墩子小学的黑板上写下第一行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次年春,面对肆虐宜良的霍乱、鼠疫疫情,这名新晋共产党员放下粉笔,接过药箱——从教室到病房的十七里山路,丈量出一个知识青年向革命医者的蜕变。初创的医院里,七盏油灯映照七副铁肩,他熬煮汤药的手指缠着纱布,却把党徽擦得锃亮。



霜鬓映赤忱,微光聚星河

2020年寒冬,93岁的杨崇清同志颤巍巍推开宜良县慈善协会的门。工作人员要搀扶,他摆摆手,从褪色的中山装内袋掏出牛皮纸包:“一万块,给抗疫的娃娃们买口罩。”纸包里整整齐齐的钞票,夹着泛黄的党费证。这已不是他首次慷慨解囊:扶贫攻坚时踏着泥泞给山民送冬衣,多年来扶贫济困、捐款捐物;牵挂家乡贫困学子,2024年又拿出2万元资助4名困难学子圆梦大学。有人劝他留些养老钱,老人指着客厅墙上“不忘初心”的书法条幅:“这四字是入党那天老书记写的。钱花了能再攒,党性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



红色血脉淌,杏林薪火传

在杨家老宅的合欢树下,四代人的主题党日开了三十八年。从弃教从医抗击霍乱疫情的老医者到义无反顾加入新冠“战役”的90后护士,18口人中有13枚党徽灼灼生辉。外孙女张锐的防护服上,总别着外公送的铜制听诊器——那是1950年救治鼠疫患者时用过的“老伙计”。2020年除夕夜,她在发热门诊连续值守36小时后,收到外公的短信:“锐丫头,记得把党徽戴在防护服外面,病人看见红星,心里就踏实了。”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从医疗前线到公益战场,杨崇清同志用一生诠释“奉献”二字,让“余热生辉”成为共产党人最动人的生命注脚。如今的他仍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笔记本扉页抄录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当年轻党员来探望,他会翻开珍藏的相册:黑白照片里,青年医者背着药箱走街串巷;彩色照片中,鲐背老人指导曾孙佩戴红领巾。有人问起长寿秘诀,他笑指院中亲手栽种的雪松:“党员就像这树,根扎在泥土里,叶伸向蓝天上。只要还活着,就要给大地添片绿荫。”

从战火纷飞到盛世安康,从青丝少年到白发长者,杨崇清用98载光阴诠释“共产党员”四字千钧。他的故事,是滇中红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是跨越世纪的初心接力——当外孙女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时,窗外的攀枝花正绚烂如霞,恰似1950年他第一次举起右拳宣誓的那片朝阳。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抹映红新时代苍穹的晚霞,终将化作满天星斗,照亮后来者的征程。

(供稿:中共宜良县委组织部 撰稿:汤煜宸 审核:陈海珂 终审:杨 吉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