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回升至986万,但结构性矛盾凸显。数据表明:前20%高收入家庭贡献了38%的新生儿,而中等收入群体生育率持续低迷。扣除去年的农年因素,2025年生育率可能还会继续下降。那么如何刺激生育率上升呢?
呼和浩特对于生育三胎给予重奖10万元,不少省市也是对于多生孩的家庭提供更多的扶持措施。不过德先生有所不同意见,生育政策应该更加倾斜于家庭生育第一个孩子和第二个孩子,一个家庭生的多不如更多的家庭开始愿意生孩子。
我们民族是愿意生孩子的,只要民众家里有钱,对于未来收入有信心,养育孩子负担轻一些,那么就会想生孩子。所以让生育回归多数人的“可选项”而非少数人的“竞技场”,方能释放我们民族蛰伏的生育势能。当政策阳光普照每一棵“幼苗”,人口春天自会如期而至。下面有两个案例可以说明情况:
安徽夫妻3胎喜得女儿,发10万个鸡蛋庆祝
安徽殷先生平时主要是在南京做生意,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一直想要个女儿。终于第三胎,得偿所愿。他曾经许愿说,如果有个女儿,就会给乡亲们发10万个红鸡蛋。此次在女儿满月之时,采购了还不止个10万个鸡蛋,花了大约5万块钱,还请了十班唢呐在村里进行庆贺,又放了一车烟花,还给村里的人发了现金红包。这样算起来加上人工费用,整个支出估计不止10万元。
为什么他愿意生三胎呢?不就因为两个原因吗?第一有儿子想要女儿,凑成“好”。第二还是家庭殷实,不担心养孩子的问题。其实对于大多数愿意结婚愿意生孩子的普通民众家庭来说,如果家庭条件好,愿不愿意多生一两个孩子呢?
现在生育率下降,不就是考虑到养孩子成本大,整个家庭没有信心吗?如果钱不是问题,养完孩子还需要工作,完全可以请保姆。担心教育资源竞争,完全可以花钱上私教,或者直接去私立学校或者国际学校。在生孩子养孩子方面,钱才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1992年宝妈连生9娃,浙江宝爸想凑齐12生肖
这是浙江温州的一个家庭,一女子发视频说刚生完双胞胎,发现4个月后又怀了双胞胎,感觉有点恐慌不知所措。而这个消息则是夫妻双方已经生育了五男四女,但是决定继续再生三个,生足十二生肖凑足一个足球队。
从视频中也已经看到,这家的经济条件应该是相当优渥的。他们赶上了一个最好的年代,我们不但不计划生育,而且是鼓励生育。生的越多好像越光荣!现在从国家层面和各个地方层面,也出台了一些扶持生育的措施,目前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到底应当是更鼓励头孩和二孩生育呢?还是更应该生的越多鼓励越多呢?
其实现在不想生育的阶层,很有可能就是普通收入家庭和中等收入家庭的,而经济条件不好的和经济条件非常好的家庭,有可能生育的愿望会更高。所以生育激励的措施应当倾向于第1个孩子和第2个孩子家庭,对于生育第1个孩子应当扶持措施更多。
其实这也是有数据支持的,某地三胎奖励3万元政策仅拉动0.1%的生育率,而杭州头胎每月2000元育儿补贴使登记生育数增长23%。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模拟数据表明,若将当前三胎政策的480亿元年度预算改为头胎普惠补贴,可使200万犹豫家庭生育决策前移,理论上多创造160万新生儿,较现行政策增效3.2倍。
在生育方面的“帕累托最优”方案就是,普惠头孩二孩,方能激活人口弹性。从传统角度的原因,深层次源于“多子多福”“家族传承”的集体潜意识,高净值人群生育3孩以上比例达41%,远超欧美富豪(12%),所以我们需要重构生育激励体系,要从“数量竞赛”到“质量普惠”,让“敢生”先于“多生”。
深圳移民家庭研究数据显示,如果深圳的新市民获得公租房后,生育意愿提升27%,居住保障大缓解生育的焦虑,同样年收入50万以上家庭平均生育2.3孩,是年收入10-20万家庭的3倍(0.78孩)。
德先生一直持续呼吁,应该更加关注对第1个孩子和第2个孩子的生育扶持政策。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家庭愿意生孩子,而不是让某些家庭多生孩子。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