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了《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长沙市2035规划全文正式对外发布!
长沙市是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在2035规划中,与楼市相关的内容不少,透露出不少重磅信息!
一、人口规模
2035规划中提到,到2035年,长沙市域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1400万人以内,城镇化率达到90%。住房和养老、基础教育基础医疗、基础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常住人口的需求。
据整理,近5年长沙新增了123.3万人,具体到年份如下:
2019年——新增35.6万人;
2020年——新增42.5万人;
2021年——新增17.85万人;
2022年——新增18.15万人
2023年——新增9.25万人;
据数据和相关统计,长沙市2024年末常住人口为1061.7万人,较2023年增加了约10.39万人(具体数据以官方公布的为准)。在新增人口中,外来流入占比超80%,主要来自省内其他地州市及周边省份,这一数据也反映了长沙作为中部核心城市持续的人口吸引力和经济发展活力。
随着人口不断流入,长沙经济将源源不断注入活力,楼市仍有发展空间!
二、开发边界
2035规划明确,实施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防止城镇无序蔓延,在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全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308.67平方千米。
三、空间格局
规划明确,构建“一脉两屏六绿楔、一主两副多组团、一轴一带两走廊”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主两副多组团
“一主”:即长沙都市区;
“两副”:即浏阳、宁乡2个副城;
“多组团”:包括南部融城组团、坪塘含浦组团、梅溪湖组团、望城高星组团、金霞组团、星沙组团空港高铁组团、铜官丁字组团、金阳组团、金洲组团等城市组团,共同打造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市发展格局。
一轴一带两走廊
依托湘江综合服务轴,集聚现代服务功能和特色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依托长浏宁城镇发展带,壮大沿线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提升城市产业能级和城镇综合发展水平;
构建湘江西岸科创走廊、湘江东岸先进制造业走廊,提升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功能,打造重点城镇节点,促进区域协同和城乡统筹。
四、城镇发展空间总体布局
长沙2035规划拟形成“都市区-副城-中心镇-一般镇”的市域城镇体系。
都市区:即长沙都市区,按照“东拓、西提、南融、北进、中优”的差异化发展思路,聚焦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等城市核心功能,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到2035年,预测常住人口1000万人。
副城:包括浏阳和宁乡两个副城,是全市重要增长极。到 2035 年,浏阳、宁乡中心城区预测常住人口各100万人。
五、交通枢纽
在规划中提到,强化长沙作为中部地区链接东西和街接南北的国家铁路枢纽地位,建设渝长厦高铁,规划研究长九高铁,规划引入呼南高铁,形成“环射”高速铁路格局。
利用既有铁路廊道提级以及新建城际铁路,打造城际铁路网,规划长岳城际、长衡城际等,形成1小时城际交通圈。
市域规划形成长沙南站、长沙西站、长沙火车站和黄花机场站四大铁路客运主枢纽以及宁乡高铁站、浏阳高铁站、暮云站、长株潭站、麓谷站、湘江科学城站、长九高铁站、望城站、宁乡火车站等多个客运辅枢纽。
六、公共交通体系
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支撑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协同,规划形成“一横两纵”的快线方案架构和“环+放射”的普线方案架构。
为支撑重点片区规划提升:增强轨道线网应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能力,预留廊道和后期建设条件。湘江科学城、解放垸、金霞等重点功能区具体线路方案结合后续片区规划等确定,轨道交通场段方案在工程设计阶段深化确定。合理发展中运量公交系统,与城市轨道交通协同融合。
完善常规公交系统,提高公交服务覆盖。到2035年,实现中心城区常规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 100%。优化公交线网,满足市民多样化出行需求。完善公交专用道系统,加强公交场站建设。
加快形成TOD发展模式。发挥交通站点、交通廊道对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的引导作用,倡导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紧凑开发模式,突出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的立体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