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刚放话不想和中国打,没想到转头中国国防部就扔出个重磅消息:4月16日至17日,中国海军将和越南海军在北部湾海域开展联合巡逻。

这不仅展现了中越之间的深厚互信,也直接把西方那些“越南要跟中国翻脸”的鬼话给怼了回去,还亮出中国在东南亚的硬核底气。



北部湾可不是随便一片海那么简单,2010年代,中越在南海问题上没少掰扯,但通过贸易协定和高层互访,双方慢慢建立起了信任。

2013年,两国续签了北部湾渔业协议,2022年又搞起了跨境铁路项目,这些合作让中越关系从剑拔弩张变得缓和不少。

联合巡逻背后,其实是两国在经济和安全上越走越近,越南作为东盟的重量级玩家,选择跟中国一起巡逻,显然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长期合作的延续。



这场巡逻的时机挺耐人寻味,2025年初,中美关税战正打得火热。

美国对多国商品加征高关税,想重新洗牌全球贸易,中国作为重点目标,压力不小。

不过,4月12日,特朗普放出消息:美国对一大堆电子产品给出了关税豁免,这可不是美国心软,而是现实逼的。

全球供应链对中国,尤其是芯片、电池这些关键领域的依赖,让美国企业压根儿吃不消全面脱钩。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的盟友在这场关税战里没完全跟风。

欧盟低调围观,日本则忙着在东南亚下自己的棋,盟友的暧昧态度,衬得美国在全球博弈里有点孤立,也侧面凸显了中国在东盟的深厚根基。



就在中越巡逻消息放出来的同一天,东南亚还有另一件事悄无声息冒头。

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军舰打算4月19日停靠柬埔寨的云壤海军基地。

这基地可是中国企业建的,作为柬埔寨的战略资产,云壤基地承载了中国在东盟的基建雄心。

柬埔寨政府说了,基地对所有国家开放,只要走流程就行,可日本军舰这趟来,明显不只是串个门。



日本媒体直白得很,说这是在“制衡中国”,日本现在挑柬埔寨下手,背后少不了美国的影子。

柬埔寨是中国在东盟的坚实盟友,向日本开放基地,既是外交上寻求平衡的举措,也是美国通过盟友试图减弱中国影响力的策略。



东南亚从来都是大国博弈的大舞台,1960年代,越南战争让这地方成了美苏对掐的前线。

1970年代,美国想靠“东南亚条约组织”站稳脚跟,可各国意见不一,最后不了了之。

到了21世纪,中国靠经济合作,慢慢把区域格局给变了,2010年,中国跟东盟签了自贸协定,2023年又升级了贸易框架。

2024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超1000亿美元,铁路、港口啥都盖,这些努力让东盟国家在经济上越来越靠中国。



越南的选择特别能说明东盟国家的现实想法,作为夹在中美之间的国家,越南既需要中国市场,也得应付美国压力。

2019年,越南跟美国军事上眉来眼去了一阵,可很快通过“一带一路”项目跟中国经济上绑得更紧。

北部湾巡逻计划,就是这种平衡外交的延续,越南用行动说清楚了,它更看重跟中国的长期合作,而不是外面的短期甜头。



柬埔寨的事儿也值得琢磨,从2010年代开始,中国在那儿的基建投资几乎把整个国家的模样都变了样。2017年,中企开工建云壤基地,2023年又搞定了金边高速公路。

这些合作让柬埔寨经济增速在东盟名列前茅,可作为小国,柬埔寨也知道不能一边倒。

所以,它对日本开放基地,既是回应外界质疑,也是在博弈里给自己多留点空间。



东盟国家的这些选择,透着中小国家在博弈里的聪明劲,越南、柬埔寨不会轻易站队,而是靠多边合作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虽然中国在东盟的地位越来越稳,但麻烦也不少,美国的布局远远没完。

除了日本的动作,菲律宾近年的动向也值得关注。2023年,菲律宾加强了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开放更多基地供美军使用。



2024年,美菲联合军演规模创了新高,这些信号说明,美国正通过盟友在东南亚攒新的压力点,日本军舰停云壤基地,只是这盘棋的一步。

中国表现得相当从容,2024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达到1.3万亿美元,占东盟对外贸易的近三分之一。

2025年初,中国又给东盟国家扔了新的基建贷款,修港口、搞新能源。



这些举措让东盟国家在经济上与中国联系更紧密,北部湾的巡逻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区域安全中的地位。

反观美国,军事动作虽然多,可经济吸引力差点劲儿,很难动摇东盟国家的选择。

美国在东南亚的动作,归根结底是想压住中国崛起,从之前的“亚太再平衡”,到现在的“印太战略”,这套路没变过。



关税战只是新招,可效果明显有限,东盟国家的谨慎态度,正说明了这点。

未来,美国可能会通过更多盟友加码施压,但中国的经济优势和区域根基,决定了它不用太慌。

资料来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