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什么时候能不再是一个问题?这得看岛上的某些人还要不要老祖宗血脉了。

要,我们敞开怀抱。

不要,我们拎着你的耳朵,到祖宗坟前跪三天三夜,还不醒悟,那就打到醒悟。



台湾问题一直以来都牵动着海峡两岸的神经,尤其是近年来岛上不安分的人太多,两岸关系的紧张局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张延廷——台湾退役空军副司令的一番惊人言论,引发了岛内外激烈的争议。



从飞行员到学者型将军

张延廷,1960年出生在台湾台南,祖籍山东青岛。他常常自豪地说,自己是一个地道的台湾人,对来自大陆的血液不以为然,是典型的数典忘祖行为。

人虽然不咋地,但他的军事技能还不错。



是台湾空军“黄金年代”中成长起来的飞行员,一路从基层飞行军官做起,晋升至空军副司令,成为台军内少数经历过“冷战任务线”的中高层将领。

美苏冷战、中苏冷战,让台湾的国民党“瑟瑟发抖”,生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对于张延廷来说,这段时间是他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段历练。他经常执行高风险的侦察任务,飞遍了整个台湾海峡上空,执行过对苏联轰炸机的拦截任务。



在他的飞行生涯中,执行过大量涉及“对大陆侦察”的飞行任务——尤其是飞越福建沿海一带,进行高空拍摄与雷达电磁侦测。

1989年,在台海局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他决定转行,进入台湾的政治作战学院深造,学习法律与军事战略。不仅取得了法律硕士学位,还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学识与军事经验相结合,逐渐成为空军中的一位新型军事人才。



在台湾的军事圈内,他被尊称为“学者型将军”,既能领兵打仗,又能深入研究军事战略与法律,为台军的战术和决策提供了不小的理论支持。

那段时间,台海局势比较紧张,他们需要一些具有过硬军事素质的将领来应对挑战。张延廷凭借其出色的飞行技能与战略眼光,迅速获得了上级的认可。



在1995至1996年的台海危机中,他常常飞至大陆沿海执行侦察任务,逼近防空线。

不管是学历还是资历,张延廷都是空军独一无二的存在,陆续担任了空军航空技术学院校长、空军官校校长等重要职务。2015年,张延廷晋升为“台空军”副司令,官至中将

这个时期的他,已经不仅是一个军事专家,还是一个军事理论的倡导者。



退役后“胡言乱语”

别的将领的退役生活,不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四处转转,好好享受生活。张延廷的退役生活,却和电视台紧密相连。

他是少数在电视上能自信讲出“我飞过大陆沿海”“我了解敌我态势”的军事人物之一。正是这种强烈的“个人经验”叙述方式,让他比起其他同台评论嘉宾,更容易占据高地、先声夺人。



张延廷早期的言论颇为温和,甚至强调“维持两岸稳定”,提倡“军事自主与沟通并重”。

那时的他,更像是一位退役军官的正常延伸:讲军事、讲战略,带有传统的“军官审慎”。

但随着岛内舆论生态的剧烈转变,张延廷的言论也开始发生急剧的右倾,将“军事专业分析”转向“战术政治煽动”。



那些乱七八糟的话,频繁出现在他近年的公开发言中。言辞愈发激烈、设想愈发抽象、情绪愈发直接

军事术语不断与民粹用语交织,使得他的发言成为一种“战略煽动混合体”——听上去好像有军事依据,实质上却越来越偏离实战逻辑。

但凡当过兵的,都不可能说出这么不切实际的话,更何况,这家伙还是副司令,双方战力到底如何,他比怎么回家还要熟悉。如今胡说八道,很难不怀疑这家伙被洗脑了。



这种转变,与他在岛内政论产业链中所扮演的角色密不可分。

台湾岛内的政论节目已演变为一种“政治娱乐化”的信息输出机制,它需要不断制造冲突点、制造争议、制造立场对立,以维持话题流量与情绪张力。在这样的结构中,张延廷的角色就变得极具“功能性”:他不仅是节目中“军方代表”的代言人,更是一种“硬派立场”的制造机。



2022年6月,他在台湾的“鲁习芳辣晚报”节目中提出了一个引发广泛争议的观点:两岸爆发战争,台湾不能成为主战场,战火要引向福建。

这番话一经播出,迅速在台湾社会和媒体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这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战略,以避免台湾本岛遭受直接的战斗摧残;而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张延廷过于激进的幻想,甚至认为这会将台湾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战略荒谬

今天的台海安全局势是以海空权、导弹火力投射、情报卫星与电子战主导辅以有限地面行动非对称复合型作战模式。无论是解放军还是台军,军事部署早已高度现代化,战争一旦爆发,必定是远程火力+信息压制优先,其核心并不在“主战场在哪里”,而在于火力密度、信息掌控以及后勤续航力。



换句话说,在哪里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打。

张延廷的那番话,感觉他活在二战时期,不是千禧年后的人。

现代战争。早就不再是冷兵器时代、二战那种“战线推进-登陆占领-稳固后方”的线性战场逻辑。



张延廷所谓“主动打到福建”这个战法去设想,不仅暴露了对现代远程火力格局的无知,更是对台湾现实军事实力的严重高估。目前台湾拥有的远程打击能力,无论是射程、数量还是命中精度,都远远不足以对福建沿岸构成持续、规模化、体系性的打击。

福建沿海的解放军导弹阵地、防空网络、反导拦截以及电子压制系统,早已形成一整套高密度、实时响应的作战体系。台军即便发起突袭,也难逃“点状打击、面状拦截、纵深防御”的防空火力网,结果就是刚发射就被锁定、反制、回击



现代战争根本不存在单向度“主战场”的概念,火力是双向流动的,台军即便攻击福建,解放军的反制火力必然会第一时间覆盖台湾全岛重要军事目标及基础设施。

作为一个副司令+博士生,张延廷的这番话,很难不让人怀疑,他是用钱买来的学位和职位。

从专业的角度看,这家伙确实充满水分。可要从“战术心理话术”角度看,这家伙还是有点本事的。



他不是真的在讨论战术,而是在用“转移焦点缓解岛内民众对本土安全的深层恐惧。

通过暂时麻痹民众对于台湾脆弱处境的焦虑感,营造出一种“我们可以主宰战局”的虚假安全感。这种情绪性话术非常符合岛内政论节目需要“鼓动观众情绪、制造立场对立”的叙事节奏。

把福建当主战场,不仅是战术错误,更是一种对台海现状结构性误读的产物。它完全无视两岸军事力量的巨大悬殊,也无视大陆一旦动用军力,台海战局将迅速进入全面信息战、导弹战、电磁战、舆论战等多维一体作战阶段,根本不存在所谓“主战场转移”的缓冲空间。



他的这番话,也投射出台湾社会复杂的心理需求:既想要维护本岛安全、避免战火波及家园,又希望通过强硬姿态展现自主意志。

这是一种典型的“虚拟胜利”式心理投射。

就像是一场体育比赛,明知实力悬殊,却幻想通过“奇袭”或“偶然性”创造奇迹,从而在精神层面获得暂时性胜利感。



简单来说就是,台湾社会并不相信当局,为了稳固民心,不要造成混乱,只能通过这些话来安抚大众,决不能让岛内岛外同时出现问题。

张延廷的“福建主战场”说法,就是这种政治话语包装下的军事虚构。他的言论看似关心台湾,实则服务于某种政治情绪与认同逻辑。他借用自己过往的飞行履历、将军身份和空军副司令的头衔,为这套话术披上了一层“专业军方视角”的外衣,但内核却是一种对台海安全局势结构性误读、对民众情绪性焦虑的投机利用。



这么做虽然稳定了局势,但也造成一个隐患:盲目自信

以为战争可以由我们选择方式、设定地点、控制范围,却忽略了现代战争的本质是不确定性极强、非对称极端化、一旦开打就迅速失控。



谁在消费“福建主战场”?

福建,绝不可能成为台湾想象中的“主战场”;更准确地说,它不应该,也不能成为台军设定的打击目标。

否则台湾将从“防御的被动方”一跃成为“挑衅的主动方”,从“政治受害者”变成“安全挑战源”。



张延廷的“福建论”,不是战略创新,而是一种危险的政治语言滑坡,是用言语玩火、用假设制造误判的典型案例。

这句话成为了一种媒体“续命工具”。它在收视率、点击率、转发量中反复兑现其价值,成为“舆论工业”中的原材料。这种工业不关心其真实性,只关心其传播性;不关心其逻辑是否严密,只关心它是否能够引发情绪冲突。



在台湾政论节目高度娱乐化、煽动化的传播环境下,“福建主战场”迅速完成了从专业军事设想到政治动员口号的转换。

这一过程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制度化的“议题繁殖机制”。台湾的政论节目往往采取“声音最大者胜”的结构,主持人带节奏、来宾表态化、观众评论即时互动,内容被迅速情绪化处理。

这种节目逻辑决定了具备视觉冲击力、话语暴烈性和立场对抗感的语言,最容易吸引注意力、形成传播循环。



“把战场设在福建”,恰恰具备上述全部传播优势:它语义简洁、逻辑激进、情绪鲜明、立场强烈,营造出一种“我们主动进击”“我们不怕战争”“我们有战略胆识”的话语氛围。

这种语言包装为许多节目带来了极高的讨论度,媒体制作单位自不会轻易放弃这样的话题“富矿”。

在当前高度不对称的军力对比与战略主导下,台湾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战争幻想,而是更多的和平勇气。



事实早已说明,所谓“拒统保台”的战争路径是死路一条,而和平发展、融合交流、放弃挑衅,才是保民生、保安全、保未来的唯一理性出路。

与其幻想把战火“推到福建”,不如思考如何让两岸在共同的民族认同中走出对抗、走向和解。

这不仅是大陆的期望,更是历史的归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