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领奖台上,她站得笔直,却红着眼眶。嘴唇紧抿,仿佛用尽全力忍住眼泪。但镜头没法撒谎,眼神中的委屈和失落,全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
全红婵,又一次输了。
这已经是她在一周内,第二次被逆转了。
一次在瓜达拉哈拉,一次在加拿大温莎,胜利都擦肩而过。
比分不大,一次6分,一次10分。但对她来说,每一分都是用无数个日夜换来的。
这个18岁的小姑娘,怎么了?
01 从小卖果的女孩,跳进了世界的视线
她出生在广东湛江,家里不富裕。爸爸在外打工,妈妈身体不好,还有几个弟妹,全靠家里那几亩地和小摊维持生活。
为了分担家里负担,她7岁开始学跳水。
别的孩子在玩泥巴,她在水里泡着。别人游玩,她练动作,一天跳几十次,从不喊苦。
天赋是真的有。教练说她空中感极强,一教就会。最重要的是,她太拼了。
东京奥运会,她一战成名。
五跳三个满分,几乎是神迹。那一刻,全世界记住了这个小小的身影,笑得像一朵向日葵。
媒体争着报道,品牌抢着合作,小姑娘瞬间从默默无闻,变成了“国民宠儿”。
可她自己呢?还只是个孩子,刚刚14岁。
02 从光环到质疑,她没来得及长大
跳水不是永远的顺风顺水。
身高涨了10厘米,体重增加7公斤。
这是发育带来的正常变化。可对跳水运动员来说,简直像一场风暴。动作难度没变,但身体变了。
空中翻腾速度变慢,入水角度要重新调整,一切从零开始。
她不是退步了,而是身体变了。
可观众不理解。评论区一片声音,“跳水不行了”“该减肥了”“综艺耽误了她”……
没人知道,207C这个动作,是她心里的坎。
这次在温莎,她就是倒在了这一跳上。
前面三跳,她遥遥领先。18分的优势,几乎稳了。
可到了207C,她没撑住。打开动作慢了点,小腿打在水面上,水花炸起,瞬间失分。
输了,差10分。
又一次输给陈芋汐。
03 她的世界,只有跳台和水面
她的生活只有跳台和水面。
日常生活是食堂、宿舍、跳水馆三点一线。手机也不常用,社交不活跃,连自拍都很少。
有一次记者问她最想做什么,她说:想带妈妈出去玩一次,真正玩一次,不是比赛的那种。
她不擅长表达,不会哭诉,更不喜欢卖惨。输了比赛,就低头继续练。肩膀很瘦,却扛着比同龄人多得多的压力。
04 不是她不够强,是太早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有人说她被宠坏了。可她从没骄傲过。
有人说她没资格输。可谁规定,天才不能失败?
她现在的敌人,不是别人,是成长。
身体的变化,内心的焦虑,外界的期待,全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
教练说她练得苦,说她是全队最努力的那个。可努力,不总是立刻有回报的。
这两场失误,不是技术崩盘,而是心理崩溃。
陈芋汐已经20岁,已经适应了。她也曾跌倒过,也有过动摇。但现在,她稳了。
而全红婵,才18岁,还在过发育这道关卡,还在适应变重、变高之后的新节奏。
05 结尾:未来的路,还长着呢
一个女孩,站上世界最高的跳台。所有人盯着她,看她跳得完美无瑕,像机器一样精确。
可她不是机器。
她有恐惧、有挣扎、有成长的疼。
如果她从此跌落,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起码,她曾让我们看到过极致的美。
但更可能的是,她会撑过去。像一棵在风雨中弯了腰的竹子,春天一来,又会挺直。
只愿未来的每一次入水,都是她自己的选择。
不是为了谁的掌声,不是为了打破什么质疑。
而是因为,她真的喜欢这片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