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中国SUV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格局。一方面,新能源车凭技术迭代与政策红利,已经在整个市场实现50%以上的渗透率;另一方面,SUV市场中又有多款畅销燃油车,依靠着设计与配置向上,保持着畅销身份。然而,这些“欢笑声”似乎都是属于自主品牌的,为数不多能跻身TOP10的合资车几乎都是靠着终端的大幅降价与优惠来实现。至于进入TOP10的新能源、合资车都有哪些,就让我们一块儿瞧一瞧:
第一名:特斯拉Model Y(参数丨图片)(48,189辆)
指导价:26.35 - 31.35万元
关键词:电动+智能+本土化三重叠加
Model Y在国产新能源冲击下强势依旧,4万辆的数据让身后的竞争者望尘莫及。电动+智能的双重叠加,无论是4秒级性能,还是已经开通的FSD完全自动驾驶本土化适配,都让车辆能在一二线城市站稳头部,并通过广大的充电网络解决城市中产的用电焦虑。
第二名:吉利星越L(23,817辆)
指导价:14.77 - 17.97万元
关键词:代表燃油市场打出豪华平权
在新能源围攻下,星越L最先在燃油车市场打出“豪华平权”的组合拳。吉利既将双联屏智舱、Nappa真皮座椅、2.0TD发动机等配置下放到15万级市场,也通过连续布局东方曜版、行云版等车型不断拉低门槛,加上车辆的大块头,成为了二三线城市的高端首选。
第三名:比亚迪宋Pro DM(20,847辆)
指导价:10.28 - 14.28万元
关键词:插混SUV步入无焦虑阶段
通过在SUV市场首发第五代DM-i技术,宋Pro DM-i把亏电油耗降至3.8L,轻松突破千公里续航,把里程与能耗焦虑一并解决。同时,随着DiPilot 100的标配落地,加入进入到第二代的宋Pro DM-i,也迅速取代了传统10万级SUV的市场地位。
第四名:比亚迪元PLUS(20,179辆)
指导价:11.58 - 14.78万元
关键词:e平台3.0带来多重保障
基于e平台3.0打造的元PLUS也加入到了智驾平权之列,而且只在市场里卖了一年的它,在推出智驾版的同时还再度优化视觉设计,完成了吸引力的叠加。加上,e平台3.0还有高度集成的电驱、高安全性的刀片电池等核心技术,从国内到海外市场,元PLUS都已打响名号。
第五名:丰田卡罗拉锐放(18,417辆)
指导价:12.98 - 18.48万元
关键词:终端下探,不插电也有4字油耗
终端价下探至9万级万区间的卡罗拉锐放,依靠着TNGA架构的安全口碑和智能电混双擎系统勉强守住了市场份额。从当初进入到市场,它就主打年轻化,尽管在智能科技上其与比亚迪等品牌的差距正在拉大,但凭借着主被动安全与4L级综合油耗,它仍能吸引固定群体。
第六名:丰田RAV4荣放(18,350辆)
指导价:16.98 - 23.88万元
关键词:四驱耐用仍是王牌
曾叱咤SUV市场的RAV4虽难有2万+的月销数据,但依旧能够凭借THS油电混动系统与过硬的安全、底盘基础,在市场中稳重有进,当然,这跟终端3万+的优惠不无关系。与此同时,车辆的多套四驱系统与耐用性依旧为消费者喜爱,但缺少充分的智能化还能帮它稳多久,那可就不好说了。
第七名:长安CS75 PLUS(17,559辆)
指导价:11.39 - 14.99万元
关键词:燃油车最后的荣光
长安的蓝鲸动力在爱信8AT的组合下,依旧能够招揽到大批燃油SUV消费者。尤其是在CS75 PLUS进入到第四代之后,天域空间等智能化技术的到来,让其在面对深蓝S7插混车型时依旧能保持住竞争力。
第八名:理想L6(17,197辆)
指导价:24.98 - 27.98万元
关键词:准确捕捉高端家庭所需
理想L6一方面算是理想对市场的下沉妥协,另一方面却也是对高端家庭需求的准确捕捉。无论是扫除里程焦虑的增程式动力,还是顺利保留下来的双联大屏、高阶智驾、全车真皮+加热/通风,甚至是杜比全景声等娱乐配置,都让它成为了“纯电通勤+豪华出游”的代表作。
第九名:比亚迪元UP(17,177辆)
指导价:9.68 - 11.98万元
关键词:城市通勤新宠
其实元UP之于SUV市场,就像海鸥之于轿车市场,本身就是为了通勤而生,其小巧的身材却有着代步轿车无法企及的空间表现,加上如今智驾版全系400km+续航,在城市通勤市场也做到了“既要又要”,自然而然就成为了通勤市场新宠。
第十名:丰田锋兰达(16,713辆)
指导价:12.58 - 18.48万元
关键词:以价换量后还是合格的代步工具
锋兰达的销量全靠终端近4万元的优惠支撑,而其过去通过智能电混双擎与运动化设计在紧凑型SUV市场建立的优势,正在被零跑B10等新品你蚕食。不过,对于坚守燃油的用户来说,比卡罗拉锐放更前卫的锋兰达,还是能通过低油耗、高安全性被选为燃油家庭的出行代步工具。
尽管本月的SUV前十当中,新能源占据半数,但星越L、CS75 PLUS的存在,向我们说明了燃油SUV依旧有不少拥趸。可偏偏合资品牌当中只剩下日系苦苦坚守,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合资在电气化、智能化竞争中的全面失速。当理想等自主新能源代表已经步入主流高端市场,只能用终端降价来挽尊的合资车,从定位到价位都已风光不再,想要赶上新一轮洗牌而不被淘汰,合资可能真的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