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子豪 刘瑶 郭力歌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3月号


导读

2025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启动“微短剧+”行动计划,旨在激发创作活力、拓展应用场景、培育新型商业模式,赋能千行百业。在政策红利与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下,主流媒体纷纷进军微短剧市场。

在这一新赛道中,主流媒体如何既打造爆款内容“破圈”传播,又实现商业价值持续攀升?“全媒体探索”邀请专家学者、业界先进撰文,探讨让“微短剧+”成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引擎的路径策略。

近年来,由于政策利好、科技赋能、资本驱动和碎片化消费模式等因素的共同加持,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十几分钟的微短剧在网络上迅速走红。2023年以来,微短剧呈现爆发式增长势头,一路狂飙猛进。

微短剧行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继短视频之后迎来又一个新的发展风口。流量平台、短剧企业和主流媒体纷纷入局,微短剧也从2020年的一片“蓝海”,发展成为今天媒体、平台、资本、市场多方角逐的“红海”。据统计,2024年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5.76亿人,市场规模超过500亿元,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那么,未来微短剧的生长空间在哪里?主流媒体在微短剧的新赛道上应如何作为?

本文深入分析河南广播电视台微短剧内容创新、技术融合、传播策略以及商业模式的生态机理,以期为其他媒体机构与微短剧创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内容生态:主流化、情感化、多样化

近年来,以“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破圈”出彩的河南广播电视台因时而动、乘势而为、守正创新,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在微短剧内容生产上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选题策划、剧本打造和导演创新能力,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思维,在题材选择上坚持主流化、情感化、多样化布局,确保内容正能量、表达多元化、审美愉悦感,使微短剧既“上头”又“走心”,更符合网络传播规律并满足不同群体的观众喜好。

(一)主流化: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使命使然

在当今以网络化、数智化为标志的媒体深度融合时代,“互联网+文艺”成为时代赋予的创作红利,这笔红利用得好不好、效益高不高,能否真正充实壮大主流文化,归根结底要看网络文艺的创作水平和作品质量。

2024年4月8日,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出品的《重活一世,我带爸爸走向人生巅峰》微短剧在郑州开机。作为河南台入局微短剧的开山之作,出品方和主创团队在题材选择上坚持创新而不跟风,在内容创作上坚持通俗而不庸俗,从2000多个剧本中首选了该剧本投拍,目的就是在良莠不齐的微短剧市场打出河南台弘扬主流文化、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旗帜,并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这部讲述父女亲情故事的微短剧充满了反转和爽点。剧中的宋瑜因一次意外重生回到20年前,她决定利用这次机会改变自己和父亲的人生轨迹。通过一系列努力,宋瑜帮助父亲提升社交技巧和自信心,使父亲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进步,并在生活中收获了美满的家庭和友情。宋瑜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学会了如何关爱家人和面对挑战。观众在剧中看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贵,以及个人奋斗与成长的力量。

艺术构思上,该剧通过重生的设定,展现了人物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智慧,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一部充满温情与励志的高品质短剧。该剧在大象新闻客户端大象剧场等平台上线后,因为题材主流化、剧情正能量,加上演员们的倾情演绎以及作品的精良制作和精准传播,收获了良好口碑和市场认可。河南台因此进一步坚定了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创作更多传播主流价值、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微短剧的决心和信心。

(二)情感化:新大众文艺美学的审美流变

微短剧空间如何发展?实践和市场一再证明其内核始终是情感空间。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发现,2024年微短剧以家庭、都市、情感等为代表的题材迅速崛起。其中,情感题材从37.8%增长到39.6%。同时,剧名关键词中,“霸总”相关词出现频次大幅下降。之前一度被各种悬浮夸张的“霸总”霸屏的情况正在得到扭转,微短剧创作生态进一步向上向好。这一结果反映了新大众文艺美学的审美情趣正在微短剧市场产生流变。普通人一旦得以作为表达主体进入这个空间,就可以以自己喜爱的文艺形式记录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情感和认知。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微短剧空间的价值,依心而建,多出暖人心、聚人心的优秀作品,与时代审美同气相求,更好满足大众审美的情感需求,更多涵养人们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在文化强国中贡献微短剧的独特力量。

基于这一认知,河南广播电视台微短剧创作在坚守主流价值的基础上发力情感空间,努力创作出更多有感情、有温度、接地气的热播作品,持续推进微短剧健康发展。

2024年河南台创作和播出的微短剧中,都市情感剧和亲情剧占比近80%。如大象剧场播出的亲情类短剧的佼佼者《父爱无疆》,讲述了曾经的商界大佬唐耀隐居乡野20多年,含辛茹苦将养女娇娇抚养成人,面对诸多屈辱默默忍受,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耐心与韧性。剧中唐耀重情重义,即便被养女和其他人轻视,依然父爱如山、大爱无疆,将养女的幸福放在心上,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该剧上线第二天就荣登DataEye短剧热力榜第一名,截至2025年2月,仅在抖音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就已经破亿,抖音端原生播放量高达上千万,显示出巨大的人气和吸引力;同时,在红果平台评分高达9.1分,热度达600万。


大象剧场播出的另一部都市情感喜剧类微短剧《怪力少女恋爱记》,截至2025年2月全平台累计播放量破2000万,其中在微信视频号平台更是引发数十万粉丝热评。此外,该剧在红果站内热度高达400万,评分达到9分左右,在其他平台话题度也居高不下,深受各年龄段女性观众的青睐。

(三)多样化:丰富性、独特性提升传播价值

智媒体时代,面对算法过度介入网络文艺生产创作传播链条的现实,河南广播电视台更加重视规避和突破“审美茧房”对微短剧创作的桎梏,在坚持内容主流化、情感化的同时进行多元化布局,贴近市场与用户需求,努力以题材的多样化和丰富性、独特性鼓励引导创作团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不同审美需求和兴趣偏好的观众带来新鲜的审美体验。

有研究显示,2024年头部微短剧内容依然是恋爱、古风、都市三大类型占比最高。在此市场格局下,河南广播电视台在微短剧题材选择上坚持创新而不跟风,在内容创作上坚持通俗而不庸俗,在平台定位上坚持精品而不批量,以主流媒体的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守护好微短剧这一新赛道。

2025年初,河南广电发布“微短剧+”行动计划,提出创作“具有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微短剧精品力作”。其中,“微短剧里看黄河”便是此次发布的七大创作计划中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之举。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瑰宝。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产生于黄河流域的神话传说犹如“人类童年的梦”,把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化于早期生活的苦难现实,并慢慢融汇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生成“精神图腾”,为微短剧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

河南广播电视台深入挖掘黄河流域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内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实质出发,在不同题材的融合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将悬疑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微短剧剧情之中,创造出新颖的剧情模式,不仅展现出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为微短剧创作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和深刻的主题支撑。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有五彩鸟三名:一曰凰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鸾鸟的出现象征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水经注》又载:“世人谓伊水为鸾水,故名斯川为鸾川也。”河南台投拍的微短剧《》以上述栾川美丽的神话传说和《山海经》鸾凤神话为背景,将洛阳市栾川县独有的鸾鸟神话传说和唯美自然风光相结合,用温暖治愈的风格讲述少女洛小鸾召唤鸾鸟重临人世、降福大地的故事。该剧在呈现乡间少女邂逅五彩神鸟神秘传说的同时,以细腻柔软的笔触探析“山野千里、沧海桑田,不负热爱、勇敢追爱”的价值内涵。全剧共25集,每集2—3分钟。剧中设置了大量爽点,运用悬疑、喜剧、爱情等元素,将传统文化故事进行重新演绎,增强了剧情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由网红“肉脸橙”饰演的神女洛小鸾与刘一隆饰演的地质学家鹿晓川在老君山下偶遇,通过二人的双重视角,开启了一场交织着神秘异能与古老传说的探险之旅;与此同时,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羁绊也在栾川大地上蔓延。


该剧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表达,采用多元化叙事方式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将神话传说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用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传统文化,以新颖、独特的形式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具有较强的时代感,更易引发观众共情共鸣,让观众在新奇和欢笑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该剧2024年8月15日在河南卫视官方抖音号、微信视频号、微博账号开播,并入选当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

技术与传播生态:数智化、精准化、 融合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媒体融合实践的深入推进,微短剧发展的技术与传播生态日益呈现数智化、精准化和融合化趋势。运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数字人等新技术,打造微短剧沉浸式体验空间和新型消费场景,不仅成为媒体转型发展的新战略,而且成为生产方式、传播形式、运营模式的新赛道。

河南广播电视台坚持技术底层架构重塑,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抢抓数字经济新风口,坚定推动自身数智化改革。建立“6云3系统”技术架构,打造融媒体业务技术赋能,实现内容生产、风险控制、分发渠道以及精细化运营等多个环节的全面贯通,让技术支撑从工具层面向生态层面进化,为全链条推进微短剧创作与传播技术应用数智化、精准化、融合化提供保证。

(一) 数智化:提升视听体验

数智时代,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为河南广播电视台微短剧的制作与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AI 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创新了生产模式,提升了微短剧的制作效率和质量,而且为精准传播、融合传播以及用户个性化视听体验提供了支撑。

河南广播电视台立足“内容为王”,锚定“艺术+技术”,让AIGC深度嵌入创意生产全流程,成为内容进化的“共生体”。在剧本创作方面,根据编剧输入的主题、情节设定等关键词,AI快速生成剧情大纲和角色设定。编剧在 AI 生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大大提高了剧本创作效率。AI 通过对大量优秀剧本的学习和分析,总结出不同题材剧本的创作规律与技巧,为编剧提供了有价值的创作建议和指导。

在后期剪辑方面,利用AI 剪辑软件,根据视频内容的情感基调、节奏变化等因素,自动进行剪辑和拼接,生成初步的剪辑版本。导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大大节省了剪辑时间。同时,AI还可以通过对观众观看数据的分析,了解观众的喜好和观看习惯,提供剪辑建议,使微短剧的剪辑更加符合观众个性化需求。

(二)精准化:助力传播即时化、差异化

大数据分析是智能化传播技术的核心支撑之一。河南广播电视台通过对大象剧场以及官方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微博等流量平台上观众在观看微短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深入了解观众的兴趣爱好、观看习惯、地域分布等信息。通过分析观众的观看历史和收藏记录,了解他们对不同题材微短剧的偏好。通过分析观众的观看时间、观看设备、观看频率等数据了解其收视习惯,并基于这些数据分析结果为不同观众精准推送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微短剧内容。

(三)融合化:多平台传播实现触达效果最大化

河南广播电视台以“大融合”思路搭建自有全媒体传播平台——大象新闻客户端,聚合线上线下各类资源,有效连接起互联网场域下的场景空间,实现功能和服务的全面提升。据广视索福瑞数据,到2024年底,大象新闻客户端下载量突破1.6亿,日均点击量超230万,端内日活超10万,端外日活超400万,加上外部300多个商业平台账号,全网总粉丝量近2亿,在全国省级媒体自有平台影响力排行榜上综合传播指数位列全国第二、省级广电台第一。

大象剧场的微短剧以大象新闻客户端为主播平台,同时在抖音、快手、红果、百度、微信小程序等平台广泛传播,并通过微信视频号、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平台全网辅助宣发。目前,大象剧场的微短剧全网累计播放量2.2亿+,全网短剧账号粉丝100万+。

市场运营与产业生态:联合、开放、产业化

在市场运营方面,河南广播电视台微短剧积极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实现了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赢。

大象剧场积极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全面注入互联网基因,在编剧、承制、平台三大板块上发力。除付费短剧外,还在“短剧+文旅”“短剧+品牌”“短剧+账号”方向上进行多渠道商业模式探索创新,进一步拓展了微短剧发展边界,努力在影视行业再造河南广电的品牌优势。

(一)联合:多方共创文旅新体验

主流媒体与流量平台、文旅企业、品牌方等相互加持,是微短剧联合、开放、产业化的深度融合,可以创造出更具价值的双向奔赴。

2024年6月,由河南卫视与栾川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摄制的微短剧《又见鸾鸟起舞时》是河南首部县域文旅微短剧。该剧以栾川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为背景,展现了取景地老君山、鸡冠洞、竹海野生动物园、天河大峡谷等景点以及竹编、蜡染等民俗风情,并巧妙地将地方美食等融入剧中,让观众既可以沉浸式追剧,又能品味中原腹地的优美山水、领略当地丰厚的民俗文化,形成了故事性强、价值观正、观赏感足的文旅微短剧新体验。该剧播出后,取景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为当地打造了一张亮丽的文旅名片,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同时,媒体与文旅企业共同开展旅游宣传活动,推出相关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实现了互利共赢和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二)开放:“短剧+品牌”“短剧+账号”实现多赢

大象剧场以开放的理念,重点规划“短剧+品牌”。与郑州人民医院合作的系列品牌短剧《我是郑小医》于2024年底上线,通过短剧传播品牌理念,实现品牌与内容的深度融合。


在“短剧+账号”上,除了运营好自有平台大象剧场外,还在全网各平台通过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短剧账号,吸引更多粉丝关注,从而实现账号的商业价值和品牌影响力双提升。

(三)产业化:付费观看与版权销售并行拓展收益

健全产业链条是文化产品实现商业价值的必由之路。付费观看是河南广播电视台微短剧的一种重要商业模式。付费剧一般以悬疑剧、反转剧居多,采用先免费看几集、然后设置付费解锁后续剧情模式。付费方式有多种,可以按集付费、按季付费、包年付费等。付费观看的微短剧依托河南台自有平台和官方账号的传播力、影响力、美誉度及用户黏性在原生账号播出,不仅可以积累沉淀粉丝、打造品牌效应,而且为制作方拓展了收益增量。

版权销售是河南广播电视台微短剧实现商业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版权销售过程中,与购买方签订详细的版权合同,注重维护微短剧的版权价值。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还实现了版权收入的增长。

结语

河南广播电视台在微短剧创作上通过题材主流化、情感化、多样化的创新与多元化表达,不断丰富微短剧的内容和形式,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借助数智化技术传播使微短剧更加精准地触达目标受众,通过多元化市场运营和商业模式优化努力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为微短剧的精品化创作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未来,河南广播电视台还将结合时代需求和观众喜好,创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深度、文化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的微短剧热播作品,并打通大象国际中心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国际视频平台的海外传播渠道链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给世界各国人民,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在市场运营方面,将继续探索微短剧优质内容视听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新路径,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通过版权运营、衍生品开发、品牌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河南台微短剧的先发优势,推动微短剧产业健康发展。

(刘子豪: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记者;刘瑶: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互动中心主任;郭力歌: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中心象视频工作室主管)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3月号,原标题为《主流化 数智化 精品化——河南广播电视台微短剧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参考文献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