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何而来?
故事,要从 138 亿年前那场震撼整个时空的宇宙大爆炸说起。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目前科学界解释宇宙起源最具说服力的学说。
即便未来有新的理论出现,就像相对论的诞生没有否定经典力学在特定领域的价值一样,基于大爆炸理论所观测到的诸多结论,依然会在科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宇宙大爆炸后约 2 亿年,银河系在浩瀚的时空中逐渐成型,就像一朵在宇宙画布上绽放的璀璨之花。
又过了 2 亿年,也就是在 133 亿年前,第一代恒星开始闪耀光芒,它们如同宇宙的第一批灯塔,照亮了黑暗的宇宙。
那时,宇宙中的元素极为单一,氢和氦占据了总元素的 99% 以上(这里暂不考虑暗物质等尚未被完全揭示的神秘物质),如此简单的元素构成,使得生命诞生的条件远未成熟。
在星系中,恒星围绕着星系中心翩翩起舞。
科学家通过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精密计算时,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以星系现有的可见物质质量所产生的引力,根本无法束缚住恒星,按照常理,恒星应该会在高速旋转中被甩离星系。
于是,科学家们推测,必然存在着一些我们尚未观测到的神秘物质,它们默默地制造着强大的引力,将恒星牢牢地 “捆绑” 在星系之中,这些神秘物质被命名为暗物质。
暗物质之 “暗”,在于它既不发光,也不吸收光,既不会反射光,也不会折射光,就像一个隐形的幽灵,穿梭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
目前,我们还没有直接确认暗物质存在的方法,但它极有可能正时刻毫无阻碍地穿过我们的身体,而我们对于它来说,就如同光对于透明的玻璃,彼此互不干扰却又真实共存。
时光流转,到了 50 亿年前,大量的一代二代超新星爆发,如同宇宙中盛大的烟火表演,在这剧烈的爆发过程中,产生了少量的各种金属元素(在天文学的范畴里,除了氢和氦,其他元素都被归为金属)。
这些金属元素的出现,为生命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也为太阳系的诞生奏响了序曲。在太阳系形成之前,这里是一片极其稀薄的星云,其稀薄程度甚至远超地球上人类所能制造出的最极致的真空环境。这片星云中,既有自大爆炸以来从未被利用过的氢,也有来自各恒星爆炸后 “飞溅” 过来的金属物质以及残留的氢氦。
星云中的各种原子如同活跃的舞者,不停地做着无规则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星云逐渐冷却收缩,在这个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运动方向最终决定了太阳系的旋转方向以及各大行星的轨道平面。在无数次的碰撞、分离与合并之后,大量行星逐渐成型,经过漫长岁月的 “筛选”,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八大行星,以及众多小行星和彗星。
小行星带,或许就是一颗 “失败” 的大行星留下的遗迹,在那里,本应有一颗璀璨的大行星闪耀,却因种种原因,只留下了无数小行星在孤独地环绕太阳旋转。
46 亿年前,地球在这片星云中孕育而生。
那时的地球,宛如一个炽热的熔融球体,没有坚硬的岩石,只有翻滚涌动的岩浆,或许在其上空,还弥漫着水汽。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开始慢慢冷却。
到了 44.25 亿年前,一颗名为忒伊亚的行星,猛烈地撞上了地球。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天体之间的碰撞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与这次撞击相比,后来导致恐龙灭绝的那颗陨石,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毕竟,当时的太阳系刚刚成型,许多天体还在 “摸索” 自己的稳定轨道,位置极不稳定。我们只是将这颗最大的撞击天体命名为忒伊亚。
这一撞,刚刚开始冷却的地球瞬间再次化为一片火海,忒伊亚的体积与火星相当,在撞击过程中,地球上的物质与忒伊亚的物质大量混合,一部分被抛射到太空中。在太空中,一部分物质永远地消失在宇宙深处,而另一部分则留了下来,围绕地球形成了星环。
随后,这些星环中的物质逐渐聚拢,最终形成了月球。
这就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月球形成假说。有一个重要证据支持这一假说,那就是月球的成分与地球极为相似,仿佛一对同卵双胞胎。相比之下,隔壁的火星以及遥远的木星,它们与地球的成分差异巨大。我们往往难以想象天体之间蕴含的巨大动能和势能。
实际上,不需要像火星那么大的天体撞击,仅仅将月球慢慢放置到地球表面,然后松手,月球和地球所蕴含的能量就足以让两者都化为炽热的岩浆。要知道,8 个月球的质量才相当于 1 个火星。
又过了一亿年,地球终于彻底冷却下来,坚硬的岩石开始形成。
几亿年后,也就是在 38 亿年前,生命在地球上诞生了。
然而,生命的诞生并不意味着立刻走向繁荣。在生命诞生后的 30 多亿年里,生物的演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地球经历了数次大冰期,其中一些时期,整个地球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冰箱,变成了一颗冰球,就连赤道地区也未能幸免,大海被数千米厚的冰层覆盖。
第一次大冰期被称为新太古代大冰期,也叫休伦冰期。这次冰期的形成与蓝藻有着密切的关系。
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氧气,这一过程极大地减少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两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温急剧下降,这就是著名的大气氧化事件。更为关键的是,对于当时地球上的生物来说,氧气就如同致命的毒气。
不过,那时地球上的生物全部是单细胞生物,它们结构简单,生命力顽强,虽然氧气对它们构成了巨大威胁,但却无法将它们完全灭绝,除非地球再次经历如同诞生初期那样的剧烈变化。
地球上一共经历了五大冰期。
第一次休伦冰期发生在 24 亿年前至 21 亿年前,持续了长达 3 亿多年,这是一段极其漫长的寒冷岁月。
第二次瓦兰吉尔冰期出现在 8 亿多年前到 6 亿 3 千 5 百万年前,持续时间也有 1 亿多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冰期之后,生物多样性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第三次安第 - 撒哈拉冰期发生在 4 亿 5 千万年前至 4 亿 2 千万年前,持续了 3 千万年。
第四次卡鲁冰期从 3 亿 6 千万年前延续至 2 亿 6 千万年前,长达 1 亿年。
而第五次冰期,就是开始于 200 - 300 万年前,一直延续到 1 万年前的第四纪大冰期。与前面几次冰期相比,第四纪大冰期的持续时间仅仅只有几百万年,相对较短。
但实际上,它并没有真正结束,我们现在只是处于它的 “课间休息” 阶段。至于未来还会经历多少个这样的 “课间休息”,又会有多少个冰期,目前还是未知数。有趣的是,人类如今对大气成分的改变,说不定会对未来的冰期产生重要影响。
直到 6 亿年前,多细胞植物才首次出现在地球上,随后多细胞动物也相继诞生。
这意味着,在生命诞生后的将近六分之五的时间里,生物的演化进程几乎是静止的。然而,多细胞生物的出现,仿佛为生物演化打开了一道封印。
在 5.42 亿年前,地球迎来了著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短短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各类无脊椎生物的祖先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突然同时诞生!至于导致这次生命大爆发的具体原因,至今仍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或许是在此之前,地球已经默默地为生命的爆发做好了所有的铺垫。=
4.5 亿年前,在寒武纪时期,最简单的鱼类诞生了。鱼类堪称是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以及鸟类的共同祖先,它的出现,为生命演化的长河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仅仅过了 1000 万年,也就是在 4.4 亿年前,85% 的物种突然灭绝。这是因为冰期再次降临,全球气温急剧变冷,这就是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灾难过后,地球逐渐恢复生机,万物开始复苏。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 3.65 亿年前,这次灾难导致 75% 的生物灭绝。罪魁祸首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大规模喷涌,滚烫的岩浆使得大海如同被煮沸一般。当然,大海并非是整体瞬间沸腾,而是在小范围内直接被煮死生物,更大范围则是因为海水升温,导致生物被烫死或者毒死。
随后,陆地也未能逃脱厄运,紧接着又下起了酸雨。大量灰尘被抛射到天空中,遮蔽了阳光,地球陷入了长达 200 万年的黑暗寒冬。
从极度炎热到极度寒冷,地球在这场灾难中折腾了 500 万年才逐渐恢复平静,但绝大部分物种却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不过,这场灾难也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那就是两栖类生物在这片废墟中得到了发展的契机。这场由喷涌十几万年的岩浆、下了数万年的酸雨、飘了数年的大雪以及 200 万年的漫漫长夜组成的灾难,被称为超级地幔柱灭绝事件。
在第二次生物大灭绝之后,地球迎来了长达 1 亿年的相对平静期,没有发生毁灭性的灾难。但平静并未永远持续,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在距今 2.51 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悄然降临。
这是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在短短 50 万年内,98% 的海洋生物以及 96% 的陆地生物瞬间消失,大量的生物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从地球上 “抹去”,整个海洋和陆地几乎失去了所有的生命迹象。我们所熟知的三叶虫,就是在这次灭绝事件中永远地告别了地球。
2.3 亿年前,恐龙诞生了,它们迅速成为了地球的霸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2.2 亿年前,哺乳动物也登上了生命的舞台,不过在恐龙统治的时代,哺乳动物体型较小,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 1.95 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
有趣的是,这次灭绝事件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 “好处”。当时,海平面先下降,然后又上升,灭绝的物种大部分是海洋生物。据估计,大约有 76% 的物种在这次灭绝中消失,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这次灾难并没有明显的标志性特征,科学家只发现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并且出现了大面积缺氧的海水,导致水中的生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又是一个 1 亿年的相对和平时期。
然而,在 0.66 亿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如同从天而降的死神,狠狠地砸向地球。在短短几分钟内,地球瞬间变成了一片炼狱,这就是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在这次灾难中,恐龙彻底灭亡。
但我们不能责怪恐龙太过脆弱,在灾难发生后的 100 万年里,恐龙一直在顽强地挣扎求生,直到 0.65 亿年前才彻底从地球上消失。而且,不仅仅是恐龙,85% 的物种都在这次灾难中灭绝。只有一些小型动物幸运地活了下来。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在恐龙灭绝之后,灵长目动物诞生了。
6000 万年前,在茂密的丛林环境中,哺乳动物逐渐进化出了灵长目动物。
又过了几千万年,大约在 500 万年前,古猿开始向古人类转变。随后,人类先后经历了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等重要的演化阶段。在 11 万年前,地球进入了末次冰期。大约 10 万年前,人类进化成了晚期智人。
在那个时期,地球上的大陆至少生活着六种人类(实际上可能还有其他未被发现的人种,有人认为可能多达 15 种),分别是智人、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丹尼索瓦人、佛罗勒斯人以及马鹿洞人。我们所属的智人,只是其中的一支,而我们给自己起了一个特殊的名字 —— 智人。
在 7 万年前,我们这支人类遭遇了极其恶劣的环境,人口数量锐减到只剩下 2000 人。区区 7 万年前,仅仅只有 2000 人存活。
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肤色等方面)相较于狗的品种差别(如藏獒和吉娃娃)要小得多了吧。这也充分说明,全世界的人类都属于同一个物种,本质上是紧密相连的。
人类如今之所以只剩下智人这一个人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历史的长河中打压甚至消灭了其他大部分人种。
在我们的基因中,有一部分来自于尼安德特人。
曾经人们认为,除了非洲人以外,其他地区的人基因中都有大约 2% 来自尼安德特人,且东亚人略高一些。但现在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非洲人基因中也存在早期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这似乎表明,智人在走出非洲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尼安德特人展开了追杀。而东亚人,可能是追杀过程中走得最远的一支。至于不同人种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从生物学定义来看,既然属于不同物种,理论上应该存在隔离。
但实际上,生殖隔离也是有程度之分的。比如马和驴能够生下骡子,但骡子无法生育后代,所以在生物学教材中,马和驴被认定为有生殖隔离。
然而,在自然界中,还有一些物种的杂交后代情况更为复杂,有的后代性别会影响其生殖能力,有的后代虽然能够存活并且生育,但身体往往不太正常,容易夭折。
这些复杂的情况,其实都是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交流的特殊方式。更为神奇的是,我们身体内的线粒体,据科学研究推测,它原本是一种细菌,能够进行有氧呼吸,为细胞提供能量,就像一个高效的动力工厂。
在我们的远古祖先还是真核单细胞生物的时候,就发现了线粒体的价值,于是将其 “收编” 到自己的细胞内。当然,我们的祖先也没有亏待线粒体,为它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安全的生存环境。就这样,线粒体与真核生物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世世代代延续至今。线粒体拥有自己独立的 DNA 和基因,对于人类而言,线粒体只能通过母体遗传,其基因相对稳定。
因此,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研究线粒体基因来寻找所谓的 “线粒体夏娃”,追溯人类母系的起源。更何况,如今人类已经掌握了转基因技术,这更是一种强大的跨物种基因交流手段。
然而,尽管存在如此多的基因交流方式,人类却表现出一种奇特的现象:我们往往对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生物充满好奇和喜爱,却对与自己相似的其他动物,比如其他已经灭绝的人种,采取了灭绝的行为。
在 5 万年前,智人的进化突然加速。我们开始学会雕刻和绘画,甚至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这些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曙光开始显现。
一万两千年前,坚持到最后的佛罗勒斯人也灭绝了,与此同时,猛犸象也从地球上消失。而我们这支智人,从最初只剩下 2000 人,经过漫长的岁月,不断开枝散叶,在绝境中实现了绝地反击,最终一统地球。
1 万年前,地球进入间冰期,气候开始逐渐变暖。在这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下,人类的智力已经进化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虽然气候变暖仅仅只有 1 万年的时间,但人类却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几千年前,气候持续变暖,冰雪融化速度加快,这一时期在中西方都留下了洪水的传说,比如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几百年前,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几十年前,科技已经基本发展到了如今的状态。
而在近几年,人类似乎已经触摸到了智能化时代的门槛,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就在几分钟前,我还在不停地敲击键盘,记录下这一段段关于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奇妙故事。
回顾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现在的整个过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以上的讲述极其笼统。
实际上,地球上的灭绝事件远远不止 5 次,仅仅是大规模的灭绝就已经发生了 5 次,而每一次灭绝之后都伴随着生命的复苏与新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球的大陆分布、气候条件、一年的天数、月球与地球的距离、大气成分等,都与现在有着巨大的差别。
例如,在区区 1.65 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还连在一起,形成了一块超级大陆,它在学术上被称为盘古大陆,这个名字并非来自于虚构的小说,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术语。而且,地球的大陆就像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一样,经历了多次的分裂与合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故事已经上演了不止一次。
有人在了解到这漫长而充满波折的历史后,可能会感到悲哀和绝望。
但这绝非我的本意。
既然谈到了这里,就不得不说一说有关 “意义” 的话题。
我们从量子力学开始探讨,因为量子力学中的一些理论突破了我们常规的认知。以测不准原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为例,它与我们使用的测量仪器精度毫无关系。即使拥有绝对误差为零的完美仪器,也无法同时准确测量粒子的位置与动量。
这是因为微观粒子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类似的不确定性关系同样存在于能量和时间、角动量和角度等物理量之间。从这个理论可以看出,所谓的 “命中注定” 在微观世界的层面上是站不住脚的。
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悲观,因为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带来相应的收获,这就是 “人定胜天” 的科学依据。
比如,你今天多付出一些努力,明天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回报。
宿命论,常以一种看似无懈可击的姿态,悄然盘踞在人们的观念之中。
然而,要反驳它并非无计可施,借助证伪性便是有力的武器。在逻辑的范畴里,那些无法被证伪的事物,实则与现实世界难以产生实质性的关联。就拿 “命中注定” 来说,当一个人面对或好或坏的结局,旁人往往会抛出一句 “命中如此”。
可深究起来,“命中如此” 这一论断能够被证实吗?若无法证明,难道就能认定是命中注定它不能被证明?倘若能证明,那又是否意味着命中注定它是可被证明的?
如此循环往复,从逻辑层面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怪圈,让人毫无辩驳的余地。
这类陷入 “逻辑自闭” 的理论,若要炮制,一天想出 121 个都不在话下。至于为何是 121 这个数字,权当是个玩笑话 —— 奥特曼钟情于 121,毕竟奥特曼来自 M78 星云,7 乘以 8 得 56,5 加 6 为 11,11 的平方恰好是 121。若对此存疑,去找奥特曼求证呀!可别抱怨找不到,因为按照这荒诞逻辑,找不到是由于他们不想露面,只要他们不愿相见,就必定能让你寻而不得。
再者,整日忧心多少亿年后的事情,是不是像极了 “杞人忧天”?
虽说未来充满未知,但无需为时代的更迭而懊悔生不逢时。想象一下,倘若人类真的发展到了可以为所欲为的时代,那些百无聊赖的后代,说不定会突发奇想,将复活祖先当作新奇的乐事。
毕竟,在无限的时间里,有着无限可能去催生无限无聊的人,这般场景,细想之下倒也刺激。所以,不妨抛开无端的忧虑,尽情地享受当下愉快的生活。
不少人时常陷入对人生意义的沉思,我亦曾深陷其中。
平心而论,人类的诞生堪称宇宙间的奇迹,充满了逆天的机缘与巧合。在大自然孕育人类之时,或许并未预先设定明确的意义;即便有所安排,也未曾向我们透露丝毫。依我之见,大可不必刻意去探寻人生意义,因为这应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而非某一个体独自背负的重担。
就当下而言,我们的意义就在于踏上寻找意义的征程,毕竟,还有什么比探索意义本身更具意义呢?
在探寻意义的道路上,切不可好高骛远,需先将手头之事做好,否则内心难免被烦扰充斥。生活本身蕴含着无尽的乐趣,说不定它就是我们苦苦追寻的那个意义。退一步讲,人类这一独特的存在本身就意义非凡。正如 “存在即合理”,同样也可以说 “存在即意义”。从某种玄妙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存在都暗合天道。
回首生命的演化历程,我虽仅拥有短短数十年人生,却能追溯到遥远的过去。
数千年前,智慧在祖先身上开启曙光;
五百万年前,人类的身形逐渐成型;
两亿余年前,我的祖先化身哺乳类动物;
五亿余年前,我曾是畅游水中的鱼类;
而在三十八亿年前,我不过是一颗飘荡在海洋里的海藻。
无论人性展现为善,还是被恶念占据;
无论心怀慈悲,还是举止凶狠;
哪怕遭遇陨石撞击地球、海洋被煮沸、酸雨持续万年、黑夜笼罩百万年,乃至大地从南极到北极被冻成冰球;
生命依然顽强存续,我依然存活于世。
人类科技的迅猛发展,主要集中在最近 200 年。
若将一亿年压缩成一年,这 200 年仅仅相当于一分钟。
恰似一个 138 岁的老者,自生命诞生起便对我们穷追不舍,在长达 38 年(对应生命诞生后的 38 亿年)的时间里,让我们无暇仰望天空。
我们如细菌般渺小、如鱼儿般仓皇、如老鼠般惊恐、如猴子般慌乱地一路奔逃,最终进化成人。而在进化成人后,仅仅抽空看了 “一分钟天空”,便催生出现今的科技文明。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热血沸腾、更富有意义呢?
所以,人绝不能陷入悲观的泥沼。所谓神,是看透了世间万物,而非对生活感到厌倦。人其实与神无异,只是尚未将世间真谛看透,却也对生活充满眷恋。人类能够诞生,已然是逆天改命的壮举,未来再创奇迹也并非天方夜谭。
展望未来,我们或许能创造出硅基生物 —— 机器人,并凭借高超的技术将人类思维植入其中。如此一来,人类便能突破肉体的束缚,实现与宇宙同寿的梦想,自由穿梭于浩瀚星河。倘若有人依旧钟情于肉体生存,也无需担忧,我们完全可以实现双形态存活。
当机器人抵达适宜环境,再为其打造一具全新的肉体即可。更何况,谁也无法断言,未来人类不会强大到能像捏泥丸一样操控恒星,那将是何等令人惊叹的强大与豪迈!
诚如一句评论所言:人类是渺小的,人类是伟大的。
渺小在于我们在广袤宇宙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伟大在于我们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和无尽的智慧,在漫长岁月里不断进化,创造出璀璨的文明,向着未知的未来无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