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徐超 通讯员 王丽/文图

春日送教,筑梦共研。4月10日,郑州市高新区莲花街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马利莹在郑州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部教研和智慧教育发展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朱晓静老师的指导下,为西湖小学三年级学生打造了一堂充满童趣的心理成长课——《学会赞美》。


课堂以森林童话为脉络,通过“故事浸润——技巧建构——情感迁移”三阶设计,让44名学生在角色扮演与沉浸互动中,悄然种下人际交往的温暖种子。

童话叙事:小猴子的“赞美启示录”

随着森林运动会的故事开场,学生们瞬间被卷入情境。当视频中考拉酸溜溜地说“不就是爬树冠军嘛”,孩子们眉头紧蹙,马老师顺势抛出思辨话题:“如果赞美是魔法,怎样的咒语才能点亮笑容?”


在“赞美实验室”环节,三段动物祝贺的对比音频成为教学密钥。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提炼出“赞美三棱镜”法则——内容具体、态度真诚、善用肢体语言。当老师用“内容具象化”“笑容要开花”“拇指竖起来”等童趣口诀总结学生的发言时,教室响起恍然大悟的感叹声。

具身学习:从森林到教室的赞美实践

课程高潮在“赞美大师”环节引爆。学生们头戴动物发卡,化身长颈鹿、考拉展开情景剧:“我最喜欢你努力的样子”、“你不断向上爬的身影太帅了”……原本拘谨的“长颈鹿”扮演者,在同学们引导下突破羞怯,热情拥抱了“小猴子”。


迁移到现实生活,马老师发放班级夸夸卡,引导学生为同学写具体的赞美。学生们写下自己的心里话,教师随机抽取卡片朗读,被夸赞者耳尖泛红却嘴角上扬的模样,让观摩席教师感叹:“具象化赞美果然是人际交往的粘合剂。”

专业赋能:从课堂到生活的情感联结

“这堂课实现了认知冲突的‘解冻’到情感表达的‘沸腾’。”朱晓静老师在课后研讨中指出,课程通过“童话隐喻—方法具象—课堂和生活投射”的三维设计,破解了中低学段学生表达力不足的难题。西湖小学教学主任特别点赞马老师对学生们的温柔引导,耐心倾听,让学生们从开始的拘谨到主动用语言动作表达欣赏,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专业心理课程的魔力。


此次送课活动,是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会在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部教研和智慧教育发展中心的引领下,继续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探索更普适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为高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