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正好
各地各校将课堂搬进田地
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
北京多所中小学开展春耕劳动活动,让孩子们在泥土与汗水中,体验农耕文化,培养劳动精神。
通州区潞河中学附属学校在新揭牌的“科学种植基地”实践区里,专家、家长辅导员和老师手把手指导同学们翻土播种、浇水育苗。大家小心翼翼地将种子和小苗播入土中,脸上写满了认真与专注,展现出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期待。
在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小学部,同学们走进阳光大棚,感受到科技种植的魅力。在班主任老师和劳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手持便携式土壤检测仪,分小组对4个种植区的土壤温湿度、酸碱度及氮磷钾含量进行检测,根据数据屏实时显示的数值,科学调配有机肥与营养液,感受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碰撞的火花。
山东
山东省聊城市的东昌府区张炉集镇中心小学将传统农具操作与现代自然教育理念相结合,开启小学生硬核劳动第一课。学生分组操作木犁、铁锹等工具,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梨树根系松土、腐殖土覆盖等工序,共同耕作梨园春色。
劳动教育试验田
共同耕种的毕业花海
农耕结合非遗体验
各高校抓住春日“黄金时刻”
一同下农田、上春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为进一步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提升同学们的劳动意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和退伍大学生士兵同学们,在沙河校区的花海处,搭建起了北航“耕趣农场”劳动教育试验田。同学们分工合作,默契配合,一上午时间,就将试验田的雏形安装出来,共同收获劳动的快乐。
最近,来自全校的20余名同学在“耕趣农场”上了第一节劳动课,拉线、撒石灰、铲土,共同规划场地,为农场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农场将按照耕种时令,连续每周开设劳动教育博雅课程,吸引全校同学共同参与劳动。
东南大学
在东南大学“耕读园”中,第二届春耕节暨春种仪式拉开帷幕,讲述古代农耕智慧,融入昆曲品读和非遗体验,让同学们在感受田园风光的同时,挥锄播种,不同学科跨界联动,唤醒了大家的“种地DNA”。
自2014年起,东南大学将“耕”与“读”有机结合,打造“耕读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共有350余个学生团队进驻。目前,园中共有53个小花园。“耕读园”将继续探索高校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让更多同学在这里收获劳动硕果。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每年毕业季的毕业花,都是给毕业生的独特赠礼。华东师大的师生们在后勤保障部绿化师傅的指导下,共同种植寓意着希望与团聚的绣球花 “无尽夏”,铲土、脱盆、置苗、压实,为即将到来的毕业季打造一片美轮美奂的“毕业花海”景观。
多位2025届毕业生共同参与,亲手种下这份对母校的记忆与祝福,在实践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共同期待成片的绣球花将如海潮般绵延铺展,成为每一位2025届毕业生的“专属纪念”。
春耕正当时
把希望种在春天
感受泥土的温度
体验劳动的喜悦
让劳动教育
在泥土中“生根发芽”
来源 |综合自首都教育微信号、齐鲁晚报视频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信号、东南大学微信号、华东师范大学微信号
更多教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