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嘹汽车/Jasper
你能想象吗?现在所有电车的自燃风险,其实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
在今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欧阳明高院士甩出一组数据:2018年-2023年间,因为受火灾隐患,汽车厂家所有的召回数据中,只有特斯拉是0,而其余厂商,无论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或多或少都有召回过。
这一点其实见怪不怪,虽然现在电车的自燃现象很多,但是油车也是有自燃风险存在的。但很不公平的是,电车和油车却在有自燃风险的召回方面标准不一。
对于燃油车来说,如果发现有自燃风险,厂家是一定要进行召回的,否则就是不合法的行为。但对于新能源电动车来说,自燃却成为了“合法合规”。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消防总局此前已经给出了提醒,表示“电动车的动力电池热失控不可避免”,而合法合规的行为却已经写进了国标GB 38031-2020中。
在2021年开始实行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中要求,动力电池在发生热失控5分钟后,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让车内乘员有足够的逃生时间。
这也就是说,电车起火是不可避免的,国家要求只能给用户争取到5分钟的逃生时间,只要满足这一点,就是合理合法合规的,即便有起火风险也不会强制召回。
而油车却是有风险就一定要召回。
这一点很不公平,但其背后却是一笔经济账单。
从5分钟不起火不爆炸提升到10分钟,电池包成本要增加15%,根据2023年的总950万辆行业全产量来算,全行业的支出成本要多出570亿元。
这一项成本的额外投入没人愿意掏,大家也只会在宣发的时候吹一吹自己的热失控管理有多厉害。
而相比这项国标的不公平,新国标却更加耐人寻味。目前新国家标准对电池热失控的逃生时间已经从5分钟延长至30分钟,这为乘员的逃生留出了更多的时间,但这项对百姓有更多安全保障的法规实行时间,却要等到2026年7月。
部分车企算过一笔账,如果提前实行新国标,能够避免10%左右的自燃事故,但车企需要多花57亿,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显示,一起致死事故的平均赔偿约120万元,对于车企来说,也就只是能少赔12亿。算来算去还是多花了每年40个亿,车企自燃不干。
而对于国家来说也很没辙,目前除了部分新能源厂商有能达到30分钟不起火不自燃的实力外,其余很多新能源行业的车企、以及所用的电池成本并不足以达到。部分电池厂商的生产线甚至还在用2018的旧产物,想要造出的电池达到新国标标准,光是改造生产线就需要18-24个月。
甚至在制定新国标的时候,某新能源大省就曾致函工信部:“如果立即执行新国标,省内23家电池厂将会倒闭15家,影响5万人就业”。
没办法,工信部只好妥协。
但就是这近2年的妥协时间,换来的并不是车企们对技术的增长研发,而是对于找寻合规漏洞的着迷。
某电池品牌选择给电池包增加20mm的隔热厚垫来满足5分钟的测试标准,这样的行为到了新国标实行时,隔热垫的厚度恐怕都要超过电池包本身。
而当技术专家在讨论到底几分钟的逃生时间合理时,车祸中的幸存者却告诉大家,电池爆炸前产生的毒气已经让他失去了意识,等到醒来时已经在医院抢救了。
在这汽车工业的进化史上,到底是该技术来决定标准?还是要用生命来打破商业的盈利标准。这仍然是个问题。但至少在2026年7月之前,我们面对的每一起自燃事故都在提醒着这个行业,到底要用多少人的血肉来换得这个行业的进步和转型?
知嘹汽车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