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竹枝扎成扇形扫把状,再用机器修理整齐,随后将削平的毛竹竿插入扫把头里,用机器反复扎捆三次,便做成了一个个结实耐用的大扫把。这种熟练的扫把制作场景在费县上冶镇姚河村每天都反复上演。
姚河村扫把制作工厂车间内,工人正在削平扫把杆。
姚河村与扫把的渊源可追溯到40余年前。那时,村民们便开始尝试加工大扫把,凭借着精湛的手艺,不少村民在攒工分的年代就常奔走各地靠手艺吃饭,这一产业也逐渐在村中生根发芽。近20年来,姚河村规模化发展扫把产业,2009年,村里成立了第一个扫把制作工厂,主要进行线下批发,产品遍布临沂等周边市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产销信息不对称、工业制品的冲击等问题逐渐显现,姚河村的扫把产业一度陷入困境。
“转机出现在2018年,随着电商产业的蓬勃发展,姚河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姚河村扫把产业带头人王红光说,当时,费县商务局和上冶镇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组织了一系列电商培训活动。敏锐的王红光捕捉到了这一机遇,他觉着,电商或许能够为姚河村的扫把产业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
在县商务局和镇政府的帮助下,姚河村所在的城南头社区开设了电商服务站,配齐了电脑设备,并邀请了电商专家对扫把从业者进行电子商务培训。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他们逐渐掌握了网络销售技巧,打开了线上市场的大门。
姚河村“筱雅竹制品”的部分客服团队。
作为姚河村扫把产业的带头人,王红光深知产品质量和原材料的重要性,也深知市场要抱团发展,更不可恶性竞争。“我们团结村里六七家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厂家成立了雨泽种植合作社,采取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制定出厂价的策略。从源头上把控质量、限制内部恶性竞争,至于售卖价格,商家们凭借自身情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王红光直言,姚河村的扫把年销量可达400万把左右,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日韩、东南亚、非洲等国外市场,80%的订单来自拼多多、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由于产品质量过硬,姚河村的扫把销量遥遥领先,占据了全国80%的市场份额,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好评。”
王红光。
“姚河村的扫把主要分为硬枝、软枝两大类,还根据有叶无叶、重量多少、材质不同等因素分为多个小品类,数十种产品,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王红光说,合作社不满足于生产销售扫把,还组织村民种植扫把的原材料——地肤草。“地肤草的生长季节为5月1日至10月1日,一般在收完麦子后便可开始种植,一亩地可以种植600棵左右的地肤草。”当地针对南方地区对扫把轻便、耐用的需求,将地肤草作为制作轻巧型扫把的理想材料。“这种材料越湿水越耐用,完全适合南方潮湿多雨的天气。”
地肤草为原料制作的大扫把。
随着电商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姚河村的扫把销售队伍。有的年轻人边生产边销售,有的从村里拿货售卖。在姚河村这个1500多人的村子里,有三四百人从事与扫把相关的工作。
90后的王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2019年开始,他专注于线上扫把销售,如今平均每天能接到200单左右的订单,一单并不只是一个扫把,有时三四把甚至更多。“从平台上搜索‘扫把’‘扫帚’前几页基本都是出自我们姚河村。”王飞说,随着电商订单的增多以及对客户消费习惯的研究,村民的品牌意识不断提升,姚河村的扫把品牌逐渐增多,有的品牌甚至成为了扫把届的名牌产品。这不仅提升了姚河村扫把的市场竞争力,也为村民们带来了更加可观的收益,很多五六十岁的村民,家门口工作每月能赚到五六千元。
目前,姚河村以扫帚为跳板,逐步拓展清洁用品、环卫用品等领域,不断探索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薛程程 高超 董书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