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景圣

近日,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在一场活动中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关税战”造成的冲击,脱口而出“吃苦当吃补”这句话,瞬间引发岛内舆论风暴。这句话看似简短,却充满了政治象征,代表着台湾政府面对外部压力时的无奈与自嘲。然而,事后赖清德办公室对这一表态进行剪辑,试图掩盖这一尴尬的瞬间,引发了岛内网友的强烈反应,“敢说不敢认”的批评声此起彼伏。



赖清德的言辞无疑是一剂现实的猛药,暴露出台湾经济和政治的严重困境。面对外部压力,民进党当局似乎已经没有多少话语权,而“吃苦当吃补”的口号,似乎只能成为一种自我安慰的借口。在这种背景下,赖清德的言论成为了岛内社会现状的真实写照,而政府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所采取的手段,也暴露出他们在“关税战”中毫无策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自甘堕落。

首先,赖清德在讲话中提到,面对美国关税的冲击,台湾地区“要积极面对,吃苦当作吃补”,并称这是“台湾精神”。这一表态,表面上似乎是在鼓励民众坚韧不拔、迎接挑战,但其实背后却是民进党政府面对困境时的无力感。美国发动的“关税战”对台湾经济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而赖清德的这一言论,实际上是将整个台湾民众推向了一个无解的困境:在无力反击的情况下,只能将外部压力转化为一种“励志”的话语,试图安抚民众的情绪,避免引发更大的民间不满。然而,这样的口号却显得空洞且无力,无法掩盖台湾地区所面临的深重经济危机。

然而,更为荒唐的是,赖清德办公室在事后提供的视频中,竟然将“吃苦当吃补”这一句话剪辑掉了。尽管现场逐字稿中明确记录了这一言论,但视频版本中却出现了明显的剪辑痕迹。正如岛内网友所讽刺的那样,赖清德的办公室在这一关键时刻选择了“敢说不敢认”,这一行为不仅暴露出政府对言论的谨慎态度,更凸显出政府在面对民众时的虚伪和无能。为了避免引发负面效应,政府竟然采取了修改事实、删减敏感内容的方式,试图掩盖一切不利于自己的部分。这种行为无疑给台湾民众带来了更大的困惑,也使得政府的公信力进一步下降。



自特朗普政府启动对中国的高关税政策以来,台湾作为中美贸易战中的一个特殊存在,早已成为美国施压的另一个目标。无论是关税战还是贸易障碍,台湾在其中的角色愈发尴尬。在这种背景下,赖清德政府的应对策略显得极其软弱,几乎没有任何反制措施,反而处处迎合美国的要求,甚至不惜放弃台湾的“贸易主体性”。

对于美国发动的“关税战”,民进党当局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反击手段,反而一味奉送“厚礼”。台湾当局提出的“零关税”、增加对美采购与投资、排除非关税贸易障碍等措施,似乎只是在一味讨好美国,而完全没有考虑台湾自身的经济利益。陈国祥等台湾资深媒体人对此批评道,民进党政府完全放弃了台湾的贸易自主性,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断迎合美国的政策。这不仅使台湾在国际贸易中沦为美国的附庸,更让台湾的经济政策变得越来越依赖外部势力,失去了独立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事实上,台湾的“关税战”危机远非单纯的关税问题那么简单。台湾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经济体,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国际贸易和外部市场,而美国的关税政策无疑给台湾的出口带来了巨大压力。特别是对于台美之间的经贸关系,民进党当局本应通过积极的谈判来争取更多的利益,但事实上,却只能在美国的阴影下低头,任由美国施加更大的压力。这种软弱无力的表现,使得台湾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失去了竞争力,也让台湾民众的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威胁。



尽管赖清德和民进党当局在对美谈判上提出了各种妥协方案,但这些措施并未真正解决台湾的经济问题。政府提出的“零关税”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对美国过度妥协的表现,而非真正有利于台湾经济的方案。与此同时,台湾的中小企业却在这一政策的背景下遭遇了更大的压力,很多企业面临着关税上涨和市场萎缩的困境。民进党当局的做法,显然没有考虑到台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反而将台湾经济的命运完全交托给了外部大国的决定。

这不仅仅是一次政治失误,更是一次社会自我认知的崩溃。民众的愤怒和不满情绪,不仅仅是对赖清德“吃苦当吃补”这一说法的反感,更是对台湾当前政府无所作为的深刻反思。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开始质疑政府的领导力和政策执行力,甚至开始反思台湾是否还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赖清德的表态和随后的行为,彻底暴露了台湾政府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无力和虚伪。台湾的未来,不能仅仅依赖这种空洞的口号和短视的外交手段,而应当依赖自我改革和独立自主的经济政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