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三点出发,到次日三点归家,18小时的旅行闭环。

我看到了什么?请听我娓娓道来。

老郑坚持实地探访,手工图文,欢迎关注。

游玩古镇,我觉得最好在当地,待足18小时。 因为这段时间,拥有两个黄金拍摄点:黄昏与清晨,错过可惜。 一天当中,中午的光线最强,却是白开水时间,适合赶路。 但要想获得这两个拍摄时间,只能在当地待一晚上。 黄昏与清晨,适合停留,慢慢拍,慢慢感受。



下午三点,我从杭州准时出发。

一小时之后,我来到了绍兴的昂桑湖。

湖名生僻如古籍注脚,却因“避塘”身份跻身国保单位。

此刻正是日落时分,昂桑湖被夕阳镀上一层琥珀色的柔光。


条石垒叠的长堤,曾抵御过明清的风浪。

如一道沉静的脊梁,横亘在粼粼金波之上。

风因而变得温吞,像绍兴黄酒的余韵。

这,很绍兴,我第一次见。

有一种说不出的文学意象。



离开昂桑湖,我来到附近的斗门老街。

此时天色已暗,老街狭窄,抬头一线天光,路灯幽幽。

我原本想着来老街吃晚饭。

然漫步许久,冷清的连人影都很少,更别说找一家面馆了。

再次求助手机,才知道热闹的新街,在三里之外。

于是驱车前往,找了家面馆,吃了碗次坞面。

此时已晚上7点,再回斗门老街吧,心有戚戚,觉得太冷清。


要不去绍兴城里?书圣故里,那里夜景应该不错吧。

再次驱车十里,来到蕺山下。

灯光亮起的书圣故里,如同剧场,令人审美疲劳。

题扇桥四周,几位半夜还在拍照的古装孩子,颇为敬业。

不一会儿,游兴渐萧索,自顾转无趣。

想想还是连夜去皋埠老街吧!第二天的皋埠早市,才是此行的重点。



夜宿皋埠村边。

导航到“绍兴市越城阮伟强粘胶带厂”,这里有个院子可以免费停车。

第二天早起,皋埠老街,裹着湖上的薄雾,慢慢苏醒。

赶集的当地人,早已把这条老街塞得满满的。

没有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也没有过份的讨价还价声。

人们窃窃私语,交换着只有方言才能承载的寒暄。

倒是鸡鸭的叫声,扑棱翅膀的挣扎,传的很远。


太阳无声无息的升起,整个集市融入阳光里。

突然明白:真正的烟火气从不需要滤镜。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似曾相识的菜市场,对我来说多少有点新鲜。

于是来来回回,拍了不少镜头,最后买了两个包子当早饭,2块一个。



下一站去哪儿呢?还是回到斗门老街,昨天没怎么拍。

赶到斗门老街,已经是早上8点半了,太阳以45度角折射下来。

清楚地看清了这里的一切,有大河,大庙;也有小溪,小桥。

老街全长1.5公里,形如宫月,我走了半天才走完。

白天比晚上更冷冷清清,连电动车都去上班了。

看不到游客,我是唯一的显眼包。


整一些老词没用,什么被时光遗忘,回到30年前。

30年前不可能这么清净吧。也没被时光遗忘,到处都是生活着的痕迹。

这里与书圣故里的保护思路,完全不同,我更喜欢这样的保护。

老街的冷清不是衰败,而是另一种生机。

这些未被美化的日常,才是江南最动人的留白。



上午9点我回杭州,至此,这一趟旅程,刚好18小时。

18小时的旅程像被压缩进一张老照片。

有昂桑湖的暮色、皋埠的晨光、斗门老街的静默。

它们带着水乡湿度与晨雾颗粒。

很庆幸,18小时换来一张与自己同频的时空切片。


回杭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从原路返回。 而是从钱塘区走,这片钱塘江围垦区对我来说非常陌生。 有大烟囱的工厂,也有阡陌纵横的田野。行驶在笔直的道路,令人左顾右盼。 中午路过东海禅寺,停车,吃了一顿斋饭。

图文首发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