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是中国房地产界的知名人物,他创立了SOHO中国,成为北京和上海的最大商业地产开发商之一。他曾经以“创新”和“国际化”为口号,打造了许多具有标志性的建筑项目,如北京的三里屯SOHO、上海的外滩SOHO等。他也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他的言论和行为经常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近年来,潘石屹逐渐淡出了房地产业,转而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他先后套现了300亿人民币的资产,将大部分资金转移到了美国。他还将自己的妻子张欣和儿子送到了美国,分别取得了美国籍和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本人虽然仍然保留着中国国籍,但却已经在美国定居,并在社交媒体上频繁晒出自己在美国的生活照。

潘石屹为什么要离开中国?他对中国还有什么感情?他在美国能否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关注他的人。有人认为,潘石屹是一个背叛祖国的叛徒,他利用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发家致富,却在中国遇到困难时选择了逃跑。他将自己的资产和家庭都转移到了美国,与中国切断了所有联系。他还对美国进行了大额捐款,(2013年,他妻子张欣更是以14亿美元收购美国通用汽车大厦40%股权。此外,潘石屹还向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捐赠6亿,美名其曰为中国贫困生提供助学金。主持人金星直接质疑他,“能上哈佛耶鲁的要么家境优渥,要么成绩优异有奖学金,唯独没有贫困生。)”试图获得美国人的认可和尊重。他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忘记了自己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责任和义务。

也有人认为,潘石屹是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他看到了中国房地产业的风险和局限性,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他将自己的资产和家庭都转移到了美国,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环境。他对美国进行了大额捐款,是为了支持教育和科研事业,造福社会和人类。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只是选择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

2014年,潘石屹夫妇以“SOHO中国基金会”的名义,向哈佛大学捐赠1500万美元,同年又向耶鲁大学捐赠1000万美元 ,后续更是持续向美国高校捐款,总额高达6亿人民币。



夫妻俩的这一行为瞬间成为媒体与公众关注的焦点,质疑声与批评声如潮水般涌来,连人民日报都忍不住点名,“一个公司,如果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那么它再大,也不是我们想要的。”

说实话,潘石屹自己挣的钱捐给谁都是他的自由,但是人们难以理解,这位在中国土生土长、靠着中国市场发家致富的地产大亨,为何会如此大手笔地向美国高校捐款。

难道中国没有好的大学吗?所以不少人质疑潘石屹夫妇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谋取私利,为孩子进入世界顶尖学府铺路,哈佛大学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若学生能为学校捐赠一栋楼,只要不是特别糟糕,就可能被破格录取。

所以当潘石屹的小儿子被哈佛录取时,许多人将此事与之前的捐款联系起来,更加笃定了这种猜测,但是潘石屹对此回应称,这笔捐款是为了资助哈佛的贫困中国学生,并非为孩子谋私,还强调自己一直重视教育,希望通过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事实真的如此吗?金星在节目中就直言,能上哈佛的中国学生很少有贫困的,若真想帮助贫困学生,应该关注国内贫困地区,不仅如此华人经济学家姚树洁也发博客叫板潘石屹,质问在中国赚钱的地产商为何捐资远在美国的哈佛,能出国的学生如何能算贫困生。



有人指出,能进入哈佛、耶鲁等美国顶尖高校的中国学生,大多家庭条件并不差,即便有少数贫困学生,凭借其优异的成绩和能力,也较容易获得奖学金,并不一定急需这笔捐款。

所以大家对潘石屹夫妇所宣称的资助贫困中国学生的初衷产生怀疑,理由站不住脚,并且对比国内众多企业家在面对国内公益事业时的积极态度,潘石屹夫妇的行为显得尤为刺眼。

在口罩期间,许多富豪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为抗疫贡献力量,而潘石屹夫妇却始终保持沉默,这与他们对美国高校的大方捐款形成鲜明反差,不少网友指责他们赚着中国的钱,却在关键时刻对祖国和同胞“一毛不拔”。

要知道一个企业的成功少不了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就像雷军说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失去了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又怎么能被称得上是一个好企业呢?

潘石屹的家庭因父亲的右派身份而备受磨难,一家人生活窘迫,连刚出生的妹妹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而母亲毛昭琴本是清水县里的一名老师,下放到潘集寨后,因生活困苦,在1973年瘫痪卧床,所以家庭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潘石屹稚嫩的肩膀上。



这些童年经历让潘石屹更加渴望改变命运,创造新的人生, 1977年,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父亲得到平反,全家搬迁至清水县城。

在县城求学的日子里,潘石屹认真读书,改变命运,在1979年,他成功考入兰州培黎石油学校,1984年,潘石屹学成毕业,被分配到原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在那个“铁饭碗”备受尊崇的年代,他无疑是旁人眼中的幸运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