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舞蹈课续费通知弹出的瞬间,我手抖着删除了班主任微信。这是她学中国舞的第五年,每年12800元的学费像块大石压在心口。去年丈夫工程款被拖欠,家里每月固定支出却雷打不动:房贷6800、车贷3500、私立小学学费4000,连物业费都涨到了每月380。
美团买菜开始用临期蔬菜包,洗衣液换成散装补充装,连女儿最爱喝的鲜牛奶都悄悄换成奶粉冲调。最让我焦虑的是兴趣班这笔隐形开支——钢琴课200/节、奥数班9800/学期、英语外教课更是高达16000/年,这些数字在丈夫工资缩水30%后变得触目惊心。
上周陪女儿逛商场时,她指着乐高教育中心的机器人课程海报满眼期待。我摸着包里刚退掉的雅思兰黛小棕瓶,强笑着说等爸爸项目结款就报名。转身却在家长群里看到惊人数据:中国家庭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支出占比达家庭总收入的26%,这个数字在我们家早已突破40%。
现在每晚辅导作业成了新煎熬,女儿总问什么时候能去舞蹈室。我只能推说老师休假,然后打开手机跟着抖音教学视频陪她练功。看着她踮脚时微微发抖的小腿,想起她曾在全国少儿组拿过银奖,那种窒息感比断供通知更让人崩溃。
朋友劝我至少保留一门兴趣班,说这是中产家庭最后的体面。可当看到丈夫凌晨三点还在改投标方案,我知道有些体面必须亲手撕碎。或许这才是真实的中年人生——在消费降级的洪流里,我们究竟在为谁辛苦为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