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当4月10日美国特朗普把《日美安保条约》称为“单方面的交易”时,这位深谙交易艺术的总统或许忽略了一个历史真相:同盟关系从来不是天平两端的精确砝码,而是战略棋局中的相互借力。这种看似荒诞的“不对等”恰恰构成了国际秩序最脆弱的平衡支点,而美国总统的抱怨,恰似在精心雕琢的水晶球上敲出第一道裂痕。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精明:用驻日美军700亿美元经费作筹码,在关税谈判桌上加码。但他显然误解了安保条约的深层逻辑。1960年修订的条约第五条,将美国对日防卫义务从“领土”扩展到“远东地区”,这种模糊的地理界定,本质上是为美国在冷战前沿获取战略支点。日本提供的军事基地不是施舍的恩惠,而是美国维系西太平洋霸权必需的战略资产。
日本政客反复强调的“互惠性”,在条约文本中从未明确出现。第六条规定日本承担基地义务,但从未要求日本参与美国本土防御。这种“单向保护”恰如古罗马的“庇护制”——贵族提供保护,平民贡献赋税。当特朗普抱怨日本“不保护美国”时,实则在要求东京同时扮演庇护者与被庇护者的双重角色,这本身就是逻辑悖论。
更吊诡的是,日本2015年解禁集体自卫权时附加的严苛条件:只有“存亡危机”时才可动用。这种自我设限的“互惠”,恰如中世纪武士的“切腹介错”,表面是义务,实则是精心计算的生存策略。
特朗普把安保协议与关税谈判捆绑的做法,暴露了美国战略思维的蜕变。冷战时期,驻日美军是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棋子;全球化时代,却异化为贸易谈判的筹码。这种工具理性主义的外交转向,正在侵蚀同盟体系的信任根基。
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带着“体贴预算”赴美谈判,这种委婉的外交辞令背后,是日本精英阶层的清醒认知:承担更多军费不是妥协,而是维系“美国保护伞”的必要成本。东京的算盘同样精密:用驻军经费换取贸易豁免权,用基地使用权对冲安全依赖。
这种心照不宣的“交易”,在特朗普治下被撕去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当白宫将同盟义务明码标价,当国务卿公开讨论“盟友付费制”,传统国际秩序正在经历从“价值认同”到“成本核算”的蜕变。
尽管抱怨不断,但双方都清楚“离婚”的代价。对美国而言,撤出日本意味着放弃西太平洋最重要的战略支点;对日本来说,失去核保护伞将直面朝鲜导弹与中国海权扩张的双重压力。这种“安全相互依赖”,构成了同盟关系的真正黏合剂。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施压策略并非完全无效。日本已将军费开支从GDP的1%提升至2.1%,驻军经费分担额四年内激增四倍。但这种“成功”背后,是日本民意对同盟价值的再评估。当85%的受访者认为美国不可靠时,东京开始加速构建“多层次威慑”:从西南诸岛军事化到强化日欧安全对话,从太空部队建设到《日英互惠准入协定》。
这种战略调整并非背叛,而是对同盟关系“有条件性”的清醒认知。正如日本前防相稻田朋美所言:“我们不会让任何国家成为安全领域的独家供应商。”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抱怨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矛盾:在全球化与民族主义双重逆流中,传统同盟体系正在经历痛苦的转型。当美国将“美国优先”凌驾于国际责任之上,当盟友开始计算“离婚赡养费”,整个自由国际秩序都在经历结构性震颤。
同盟关系永远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特朗普的抱怨恰似压力测试,既暴露体系的脆弱,也彰显其韧性。当白宫主人用推特丈量国际义务时,东京的决策者正在用战略耐心编织新的安全网络。这种看似荒诞的互动,正是国际政治最真实的状态——在相互指责中依存,在战略博弈中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