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来津视察,提出“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强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

悠悠运河水,殷殷运河情。陈官屯镇地处大运河沿岸,千百年来,勤劳淳朴的陈官屯人民在运河滋润的沃土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创造了独有的运河文化,留下了动人的运河故事。这些故事,经过岁月的淘洗、打磨和沉淀,已成为这方水土上深厚的精神滋养,内化在草木泥沙和根椽片瓦之中。

现特此开辟【以文润城 耕读巷陌】专栏,传承保护大运河历史文脉,讲述陈官屯人自己的故事。

陈官屯镇青麻叶大白菜种植习俗

青麻叶大白菜,也叫天津大白菜,俗称“御河菜”。是天津蜚声海外的特产,在港澳新马地区颇具盛誉。由于品质优良,大白菜与青萝卜、黄韭、洋葱统称为近代以来天津“蔬菜四珍”。享誉中外的天津大白菜,在国外一般称为“天津白”、“天津青”或者“中国绿”。

关于大白菜还有一段优美的传说故事:

传说有一年玉帝的三女儿触犯天条,被赶下凡间,受到狼精之辱,但得到了松阳真人解救与关爱。三公主回到天庭后向王母诉说了松阳真人搭救之恩,王母便召松阳真人参加天神宴。席间,有一道叫菘的菜特别好吃,松阳真人好生心念,王母娘娘告诉他说菘可治百病。宴毕,王母问松阳真人要什么仙物?松阳真人说:只要天国菘,好让凡间百姓都尝到天宫的这种美味,以绝病患,延年益寿。王母便答应赐给菘的种子。由此,菘就被松阳真人带到了人间。那么从何时开始把菘改称白菜的呢?据资料记载,最早是宋代的苏颂一篇小文里说的:扬州一种菘,叶圆而大,啖之无渣,绝胜他土者,此所谓白菜。到了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第一次去掉了菘的叫法,直接叫作白菜,并绘制成图。白菜与那些纤维比较粗的蔬菜相比,鲜嫩富含水分的散叶白菜在古代也算是蔬菜中的极品了,文人雅士对白菜欣赏有加。南北朝时期的南梁皇太子萧统专门写了《谢敕赉河南菜启》和《谢敕赉大菘启》两篇答谢词,称赞白菜是“周原泽洽,味备百羞”,比江南的莼菜、巴蜀的葵、芹等菜都要鲜美。唐代食疗家孟诜居住在龙门南溪,他在这里种植了大量白菜,并在《食疗本草》中记述:白菜,治消渴,和羊肉甚美。其冬月作菹,煮作羹食之,能消宿食,下气治嗽。古代文人雅士自诩高洁,认为吃盘油闷笋,喝碗白菜汤,不但胃肠舒适,味道也不错。


白菜由于广受欢迎,种植面更广。陈官屯镇是天津周边盛产大白菜的地区之一,早在明朝时期就开始种植核桃纹青麻叶大白菜,最初为农户小规模种植,后来,因当地制作冬菜的需要,开始大规模种植,特别是到了清朝末年至今,红皮蒜和大白菜的种植面积几乎覆盖了当地农用耕地面积的全部。大白菜种植形成了具有能适应较高温度,耐干旱,对肥力要求较严格,生长期长,产量高等特点。陈官屯人栽种大白菜的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居全国之冠,誉为“天津绿”。清光绪版《津门杂记》引当时的民谣大棵白菜论斤卖,一二文钱价不昂。由此可见,大白菜早已是天津人喜食的蔬菜。天津大白菜品质优良,旧有“黄菜白菜,嫩于春笋”之说,其品质居全国之冠。樊彬在《津门小令》中也曾咏颂:津门好,蔬味信诚夸,玉切一盘鲜果藕,翠生千粟小黄瓜,菘馥说黄芽。《静海县志》中曾写道:昔周颙称乡味之美,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是也,味美而食久,运河沿岸产者最良。晚菘,即青麻叶大白菜。《津门竹枝词》中也有芽韭交春色半黄,锦衣桥畔价偏昂,三冬利赖资何物,白菜甘菘是窖藏的记载。


青麻叶大白菜叶色鲜绿,梗薄水分少,叶肥心紧,菜质脆嫩,微带甘甜,纤维少,风味佳,叶面皱缩成核桃纹状,品质鲜嫩柔软,入锅即熟,因此有“开锅烂”之称。青麻叶大白菜的另一独特之处,是可以长期存放,保管得法可以存放到第二年春天。青麻叶大白菜每年上市时间大约自农历九月到来年四月,比一般蔬菜供应时间都长,是冬春两季主要的蔬菜品种。青麻叶大白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胡萝卜素、糖、蛋白质等,食用方便,吃法也较多,可炒、可炖、可煮、可生拌、可腌,可作熟菜、菜馅、汤料、泡菜、酸菜、冬菜等。大白菜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药用价值,无论用什么办法炒或者冲汤,都味美可口,普通家庭中常见的有肉丝炒白菜、砂锅白菜、栗子白菜、豆腐白菜等。“汆个汤、炒个菜,味道好极了!”提起青麻叶大白菜,天津人会这样赞不绝口,它“帮子绿薄、口感微甜”的特点让天津人十分喜爱。食谱中用白菜烹制的名肴更是数不胜数。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冬季的“当家菜”,民间有“百菜不如白菜”的说法。

青麻叶大白菜除当地群众食用外,出口也已有40余年的历史,在国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列为静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用青麻叶大白菜制作的天津冬菜是著名的天津特产,不但深受天津人的喜爱,更远销国外,久负盛名。



End

一键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