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5晚,如何看懂一本地球之书?

答:来黔西南!

这片大地的春天,已经等了你2亿年。当你真正踏上这片热土,才会发现博物馆里2亿年前的三叠纪古生物化石不仅是化石,还是古海深处的地质年轮;马岭河峡谷的百余条瀑布(丰水期)不是瀑布,还是百万年来的山河塑造。花江峡谷上即将落成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更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奇迹。


摄影/吴学文、胡云江、大伟

黔西南天地奇观跨越时空。

图为胡氏贵州龙化石、马岭河峡谷、花江峡谷大桥


3月28日-4月2日,由中共黔西南州委宣传部、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联合组织的贵州黔西南风物之旅研学版圆满完成。此次风物之旅以不同时空尺度的地质故事为轴线,兼具历史与人文视野,正以一节节天地之间的沉浸式课堂,深入解读黔西南的山河壮阔与人文风采。

跟着化石修复师

读一本2亿年前的“大地之书”

体验路线: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贵州龙化石原位保护馆

“曾经化石对我们来说过于遥远,如今我们竟然能够亲自触碰,运用显微镜等专业设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复工作,并在采石场寻觅化石的本貌。整体的设置非常完整,逻辑严密,体验感极强,是我本次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地点。”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姚士儒

我们此次行程的第一站,便来到了2亿年前黔西南地区“生命回春”的现场。


参观贵州龙化石原位保护馆的“大地之书”。 摄影/大伟


在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与贵州龙化石原位保护馆,不仅能看到连续、完整的三叠纪地层剖面,也看到了兴义动物群的化石组合、产出特征和资源规模,站在岩层上,可以想象出2亿年前,这里作为一片温暖浅海,生机勃发的景象。

跟随化石修复师王老师,我们切身体验了化石修复和化石挖掘。修复过程需要极致的耐心和细心:从准备工作开始,再到净化围岩和细节处理,之后处理粉尘,再将断裂部分进行修补,最终确定修复程度完成修复。这些完美陈列在我们眼前的贵州龙化石,都需要经历至少以上六步才能修复完成。


清华学子参与修复化石体验。 摄影/大伟


化石,承载的不再是一种印记,更是地球的记忆,而修复的过程,更像是修复“地球之书”这本体量巨大的古籍,承载着与众不同的意义。

随后,带着对悠远地球记忆的感叹,在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的观影厅,我们举行了此次黔西南风物之旅研学版的启动仪式。




摄影/大伟

上图:风物之旅研学版启动仪式;

下图:清华大学学子启动现场合影。


一部《探秘黔西南,遇见2亿年的春天》的风物之旅主题视频,让出行团队对此次活动的精彩有着更直观的感受:这是黔西南地区经历了二叠纪生物大灭绝后的三叠纪的春天;是百万年来,这片大地的岩层与水相互作用,在一轮又一轮周而复始的溶蚀雕琢中形成的“地貌回春”,也是我们今日在黔西南所探访的春日浪漫与激情。

解读黔西南自然奇观

流水如何塑造出万千喀斯特地貌?

体验路线:万峰林-马岭河-云屯生态体育公园-安龙“金字塔”

“同样是喀斯特,有些会形成瀑布,有些却会漏到地下。”

——中国地质科学院 正高级工程师 张远海

在兴义世界地质公园中,有一道“地球最美的伤疤”,它就是同时拥有中国最密集峡谷瀑布群、中国最长喀斯特地缝和中国最大面积生物钙华景观的马岭河峡谷。看到成群的瀑布沿着崖壁径直飞落时,学子们不禁疑惑:“为什么马岭河会有这么多瀑布,成为世界独有的地质奇观?”


马岭河峡谷,出行团队探访地质奇观。 摄影/大伟,吴学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张远海老师给出了专业解释:在我们脚下所在的地方,是一种特殊的碳酸盐岩,它中间夹了一个不透水层,把水隔到上面,所以当泉水和地表河汇到此处,就形成了瀑布。而万峰林地下的暗河与它的岩层具有渗透性有关,这也是岩层塌陷形成八卦田的主要成因。因此,流水的塑造会因岩石的性质差异而造成不同的产物。


万峰林下的八卦田。 摄影/胡云江


在张远海老师看来,此次研学旅行,更注重关注万峰林等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美的共鸣。在万峰林,学子们则完成了一场“地质三境”的认知革命:初见万峰林时只见“万笏朝天”的壮美(看山是山);解析岩溶发育机制后,眼中尽是水岩作用的能量场(看山不是山);最终理解喀斯特生态系统整体性时,重归“山水相依”的生命共同体认知(看山仍是山)。

对黔西南的认知,也在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外的其他喀斯特风景之间被不断深化。安龙“金字塔”的奇观便是一场在地壳抬升的帮助下,由特殊岩层、地下暗河共同完成的独特创作。

黔西南,正成为一间天然的研学教室,也是一部立体的教科书。马岭河展示着当下正在进行的水岩博弈,万峰林记录着百万年溶蚀历程,地下暗河系统预言着未来地貌演化的方向,国家兜兰种质资源库与云屯生态体育公园展现了自然变迁里的生态珍宝……专家学者的精彩解读,让学子们对眼前的山水,有了超出普通观赏游客的立体认知。




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 一堂三代人共同参与的地质课。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的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是课堂的主讲者董汉文老师来的第一所专门的地质小学。他与清华大学地学院学生、以及当地学子,开展了一堂三代人共同参与的地质课。探索了山川变幻,万峰成林的奥秘。

跨越壮阔山河的“超级工程”

世界第一高桥,是如何诞生的?

体验点位:花江峡谷大桥

“站在桥上俯瞰时,人类基建与自然地貌的对比让我对这一伟大工程有了具象化理解。”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梁奕飞

在黔西南2亿年沉积岩构筑的古老基底上,北盘江及其支流如天工利刃,将喀斯特群山切割出震撼人心的地质史诗:花江峡谷、尼珠河峡谷等一系列世界级V型与U型峡谷在此诞生。不仅使这里成为“山水博物馆”,也为“世界第一高桥”提供了天然舞台。

****请横屏观看****


正在建设的花江峡谷大桥。 摄影/吴学文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黔西南的神奇地貌,此次研学之旅特别安排了花江峡谷大桥的点位,这里也是许多学子表示此行最难忘的“打卡点”。当真正站在高空大桥之上,才发现原来花江峡谷大桥的“世界第一高,山区最大跨”不是一句口号,更代表世界桥梁史上新的贵州刻度。

在峡谷高空上建一座桥面至水面的高度为625米,主桥跨径为1420米,“横竖都是第一”的世界高桥,要面临的地质和气候变化难题,远超我们的想象。来到花江峡谷大桥展览馆,学子们亲手触碰到了组成这座庞然大物的精密零部件,真实感受到了科技与自然碰撞出的温度。




出行团队参观花江峡谷大桥展览馆。 摄影/大伟


北斗卫星定位穿透喀斯特裂隙,为近乎垂直的崖壁锚桩指向;BIM技术让180吨钢梁在空中毫米级精准拼接。工程师们以布依族吊脚楼的榫卯智慧驯服峡谷罡风,用改良自糯米砂浆的混凝土配方对话古海沉积岩。桥塔内5000个传感器正通过5G低语,将结构健康数据实时传回云端。这些都让大桥带来的震撼更加深入人心。


花江峡谷大桥工人工作现场。 摄影/吴学文


花江峡谷大桥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映照。现代科技让天堑变成通途,也让2亿年来的山河变迁与人类文明的现代产物同框呈现。这座峡谷 “飞虹”,预计在今年下半年通车,让六安高速贞丰段顺利贯通,让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缩短至两分钟,让贵州不断连接世界,惊艳世界!

-04-

“三月三”上春山,体验一场全民狂欢!

体验路线:望谟“三月三”-峰林古寨“八音坐唱”

“‘三月三’是一场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盛宴,让我深度融入这片土地的脉搏。”

——清华大学地学系杜晓萌

黔西南有布依族、苗族、彝族、回族等35个民族,其人文风俗可谓风采万千。在三月的最后一天,风物之旅研学团队来到望谟,在万人广场的靛蓝色海洋中,参与“三月三”活动,体验这场山地间的全民狂欢。


望谟“三月三”,一场春日全民狂欢。 摄影/大伟


为了沉浸式过节,出行团队穿上靛蓝色的民族服饰,参与到节日方阵的游行中,身临其境,感受贵州人“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节日激情。舞麒麟、戏龙舞、吹长号、糠包舞等各种方阵表演令人目不暇接,布依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齐聚一堂,载歌载舞,迎接春天。

如此宏大的盛典,同样也能成为一场研学课堂。“三月三”从何而来?知名科普博主@博物杂志 给出了解读——答案就在舞者手里的糠包上。它本是定情信物。 “三月三”的原型,是古时男女婚恋、“相亲”的仲春之日,后来逐渐演化为春日盛会,汉代时形成“三月三”上巳节这一古老节日。这也正体现了黔西南众多山地稻作民族的悠远文化传承。


手持糠包跳民族舞蹈的舞者。 摄影/大伟


“三月三”的后劲儿有多大?过完节,我们又前往峰林古寨,聆听一场被誉为“声音活化石”的布依族八音坐唱。

刺鼓、月琴等独特的乐器,引起了清华学子的极大兴趣。毕竟,八种木手作乐器,可谓丰俭由人。最简单的,只用不同粗细和形状的树干,通过拼接、打磨、粘合就可以制成不同外观和音调的乐器,而发音的原理则结合了汉族常用的二胡等民间乐器,颇有种“天然去雕饰”的山地智慧。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的文化珍宝。 摄影/陈伟红


八音坐唱,正是这么一场以生活为乐器,取材于大自然,以对大地和民族的热爱为音符,取律于山水的独特春日乐章。

行走于壮美天地,领略完春日浪漫,黔西南的“历史课”同样不能错过。近代百年以来,黔西南作为“西南屏障,滇黔锁钥”飞速兴起,人才辈出,闪亮登场于中国舞台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

-05-

一句“加油”,如何让黔西南与武汉的文教结缘?

体验路线:安龙加油文化院-半山亭-兴义刘氏庄园

“张之洞在武汉的建树,源自安龙的‘加油文化’”

——武汉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继才

在黔西南安龙的加油文化院中,我们观看了一部人文底蕴满满的黔剧《知府添灯油》。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一位名叫张锳的地方官员到任兴义府知府(今黔西南州安龙县),他在安龙首创“添灯油”夜学制度,每晚为寒门学子添油续烛,“寒窗勤读,本府添油”的唱词穿透三百年时空,让“加油”两个字升华为激励人心的文化符号。


黔剧《知府添灯油》对加油文化的演绎。 摄影/大伟


张锳的儿子便是晚清重臣张之洞。张之洞以铁腕治水驯服汉江,建书院,兴教育,将安龙培育的治世智慧播撒到荆楚大地。从万峰林到黄鹤楼,张之洞父子的仕途轨迹串起的不只是地理坐标,更让“添油续火”的精神成为黔鄂两省共有的文化基因。

春雨绵绵中,武汉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继才站在安龙半山亭前,为研学团队揭开这段跨越时空的渊源:“张锳在安龙种下的教育火种,经张之洞之手在武汉燎原。”这位深耕张之洞研究的学者,将此次考察称为“寻根之旅”——张之洞少年时随父在安龙生活十余载,西南边陲的民生百态与父亲的治学理念,深深塑造了张之洞的济世情怀。

历史印证着这种文化传承的伟力。张之洞主政湖广期间,将武汉从商贸码头转型为近代工业与教育重镇:汉阳铁厂的钢水浇铸出“东方芝加哥”的筋骨,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的书声孕育出新式教育之魂。他开创的“湖北模式”,推动着中国近代化进程。如今留存的汉阳铁厂遗址、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仍在述说这段革新篇章。


兴义府知府张锳像。 张锳为黔西南近代文教作出卓越贡献。


研学旅行的最后,我们来到兴义的刘氏庄园,领略刘官礼、刘显世等刘氏子弟在兴义振兴文教的风云往事,他们创办新式学堂,引入西学,让兴义成为贵州新式教育的南大门。正是有张氏父子和刘氏子弟的文脉接力,才让黔西南人才辈出,成为与贵阳、遵义并肩而立的贵州近代人文重镇。而那些深藏于祠堂匾额间的训诫、镌刻在书院照壁上的箴言,才是真正撑起群山峰峦的精神脊梁。


刘氏庄园修建使用大量石料, 风格大气雄浑。 摄影/吴学文


这场风物之旅研学活动,将新知、体验和成长融为一体,让每一次驻足都是与时空的对谈。研学之旅虽已结束,但黔西南的春天却不会散场,黔西南这本自然底蕴满满,人文风情多姿的“地球之书”,天地之大,无处不是课堂!








黔西南,处处是课堂。摄影/大伟


自上而下依次为: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化石挖掘修复体验。

望谟新屯古化石发掘现场讲解。

安龙半山亭参观现场。


文 | 鱼子酱、苹果

文字编辑 | 苹果

图片编辑 | 吴学文

封图 |尹刚

首图 | 张琪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