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邹城讯 (通讯员 杨治峰 孙晔)为破解“一刀切、一锅煮”的考核模式,近年来,山东邹城市持续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差异化划分赛道、设置指标、组织实施,推动绩效考核由“唯GDP、唯分”向“比实绩、比贡献”转变,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针对东西部镇街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的实际,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将16个镇街分为园区工业镇(街)、城建服务街道、区域中心镇、生态农业镇4类,推动镇街特色化定位、错位式发展。根据职责定位、服务对象的不同,将76个市直部门分成综合、党群、经济发展等7个系统,有效规避因实力差距悬殊导致“过度竞争”“盲目内耗”等问题。差异化设置指标、确定权重。如,对生态农业镇的考核,重点突出乡村振兴工作相关指标,弱化工业经济指标的考核权重;对经济部门着重考核重点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差异化组织实施。统筹日常监测与年终考核,每年只开展一次全市综合性考核。对宣传、统战等指标,依据平时掌握情况确定考核成绩,不再到现场翻档案、看资料。对于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等指标,若确需现场查看的,由组织部门统一组织、一次完成。统筹多维评价与群众评议,对市直部门,组织市级领导、镇街党政正职及党委副书记、“两代表一委员”等评价领导班子履职情况,按一定权重计入考核成绩;对镇街,将基本公共服务成效纳入考核,依据群众诉求办理情况计分,引导干部“眼睛向下看、服务向下沉”。
为确保考核结果更准确,明确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提报原始数据、指标得分,党的建设指标提报考核等次、计分因素,最大限度避免考核责任单位“打人情分”的问题。同时,组织部门坚持“不唯分数定等次”,注重研判考核结果,既着眼各类型、各系统内部横向比,又放眼全市层面纵向赛。例如,对镇街,除各类型第1名外,将全市所有镇街统一排名前三的同样确定为综合绩效考核“一等”等次;对市直部门,将位列本系统或全市前30%的,确定为综合绩效考核“优秀”等次。此外,防止“单纯以排名论英雄”,全面考量各单位实绩和贡献,对为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提请市委研究决定提升考核等次。
把考核结果运用到绩效管理的“全链条”,打破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大锅饭”。在班子建设上,对排名靠前的班子,其主要负责同志、其他副职优先提拔重用;对排名靠后、战斗力不强的班子,及时调整优化。在职级晋升上,坚持向排名靠前的单位、实绩突出的干部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