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寻亲不易,但是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双方十个月就反目成仇。

孩子川川直接把雷公拉黑,雷公则放出聊天记录声讨孩子。

结果不少网友直呼“看得人窒息”。

表示孩子真不容易,忍到现在才拉黑他。



不少网友表示:孩子丢了虽然很可怜,但是找回孩子这些操作看的人也是眉头一皱又一皱。

不仅控制欲强,甚至还要逼着孩子带货。

孩子不肯就堂而皇之的晒这些聊天记录,认为孩子不孝。

可是放出这些聊天记录不就是为了让网友指责他儿子,网暴自己的孩子吗?



更别提什么“有钱人香火香”

简直就是令人作呕,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浓浓封建大家长的气息让人实在忍不住退避三舍。

每句话都暗示孩子来补偿他,可是这些债务真的需要孩子自己来偿还吗?

在这件事情中,难道孩子不也是受害者吗?



回看这起让人啼笑皆非的寻亲案,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荒唐。

2023年6月,湖南长沙的雷武泽(网名“雷公”)历经22年终于寻回被拐的儿子川川。

这场曾感动全网的团圆,却在短短10个月后以川川拉黑生父微信告终。



雷武泽在社交平台晒出聊天记录,控诉儿子“将我们当猴儿耍”,引发舆论哗然。

然而,随着更多细节曝光,事件背后的复杂矛盾逐渐浮出水面。



川川3岁时被拐至广东,由养家祖父母抚养长大,养父早逝,家庭经济优渥。

而雷武泽为寻子耗尽积蓄80万元,悬赏25万元,足迹遍布30个省份,被寻亲圈称为“人肉雷达”。

DNA比对成功后,川川虽礼貌相待,却始终抗拒公开认亲,甚至拒绝出席雷武泽策划的认亲宴。

父子关系的裂痕,或许从初次见面便埋下伏笔。



除此之外,最大的矛盾或许就是,川川的成长轨迹与雷武泽的想象截然不同。

不同于一般被拐卖的孩子,生活环境贫乏,接触不到好的教育,川川可以说是非常幸运。

他在广东接受高等教育,从事电商工作,已形成独立的人格和生活圈。

而雷武泽的原生家庭因22年的寻子煎熬,始终停留在儿子3岁时的记忆里。



心理学博士李松蔚曾经指出,被拐子女常陷入“双重情感债务”:

既无法否定养恩,又难回报生恩,身份认同的撕裂成为情感重建的最大障碍。

现实并不是戏剧,主角在知道自己的身份之后就能果断和抚养自己的家庭切断一切联系。

对方抚养他也并不是为了什么惊天大阴谋,只是想要一个孩子承欢膝下罢了。



养家提供的优渥条件——如亿万身家、优质教育,与雷武泽的普通工薪阶层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雷武泽坦言,得知养家经济实力后曾试图通过直播“缩小差距”。

甚至计划与川川合作电商,但这种“补偿式努力”反而凸显了自卑心理,加剧了川川的疏离感。



但是对于雷公来说,自己是渴望通过直播与孩子拉近距离,有更多的共同话题。

但是对于川川来说。

他并不愿意把自己的私事摆在大庭广众之下,让所有人评判,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于是这又成为了新的矛盾点。



雷武泽执着于让川川“法律回归”,包括迁户口、改回原名“雷岳川”,并公开指责养家为“买家”。

然而,川川的成长经历使其对养家感情深厚,甚至养母曾跪求其不要离开。

这种对养父母家的否定,直接触发了川川的逆反心理。



毕竟谁愿意听到养育自己几十年的人受到”陌生人“的百般苛责甚至是辱骂呢?

除此之外,雷公更是通过多个方面的作为,彻底把孩子推向自己的对立面,最终酿成了这一惨剧。

1、过度的控制欲

聊天记录显示,雷武泽频繁以“22年寻子艰辛”为由要求川川服从。



例如每天视频报备、迁户口、参与家庭直播等。

这样的事情,几乎每个正常的,二十多岁的成年人都很难接受。

逼迫川川交友,粗暴的把人推过去,就开始逼迫川川和对方聊天。



逼迫孩子看自己送的书,并且质问川川。

“还是因为,是我送的,所以不想看?”

现在有多少大学生都是半失联的状态,渴望逃离过于压抑的原生家庭,但是又被亲情纠缠,所以只能痛苦且接受着。



何况对于川川来说原本就没有亲情,需要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塑造。

一下子被曾经的“陌生人”这样逼迫,就算知道对方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也无法适应。

但是当川川以工作为由拒绝时,他指责儿子“冷血”“被养家教坏”,甚至威胁注销户口断绝关系。

这种“付出必须回报”的逻辑,本质是情感勒索。

2、是亲情,还是流量表演?



雷武泽的高调寻亲行为——如直播认亲、公开聊天记录。

与川川的低调需求形成强烈冲突。

川川多次拒绝媒体曝光,但雷武泽仍将私密对话公之于众。



网友直呼其“表演型人格”,将亲情异化为流量工具。

甚至激发起了许多网友的逆反心,开始扒雷公过往的事情,这才发现雷公的确称得上“不太清白”。

和大家认为的一心寻找孩子的受害者形象真是两模两样。

3、畸形的沟通方式

雷武泽始终以“您”称呼儿子,自称是“22年写信养成的习惯”,却让川川感到“被道德枷锁勒住喉咙”。



这种表面尊重实则疏离的用语,暴露了父子关系的形式化与权力不对等。

试问哪个正常的父亲会天天称呼孩子,“您”如何如何。

这不是刻意把孩子往外推吗?



曾经一部也是寻子主题的电影《失孤》的原型——郭刚堂

寻子24年,但是他的做法就和雷公截然不同。

甚至表示:“孩子找到之后就是手里握沙,攥得越紧,漏的越多。”



或许对于失去孩子的父母来说很不公平,辛辛苦苦找寻孩子。

孩子却只把自己当陌生人,没有办法给自己汹涌澎湃的感情补偿。

但是孩子也作为受害者,又该从哪里伸冤?

为什么不能给双方多一点时间?



正如网友所说:“他应该没意识到,从小走散,20多年了,大家一点交集都没有,就是陌生人。

纯纯的陌生人。

就得用和陌生人接触的方式来慢慢沟通,绝对不是一句“我是你爹”,好像就什么都解决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