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天同西南区域负责人王晓雨

文/徐徐



天同西南区域负责人王晓雨

当商事案件标的额突破2000亿、案件量年增近20%时,争议解决早已不仅是法律问题,而是反映经济周期的晴雨表。从疫情期的债务违约到回暖后的投资纠纷,企业如何在司法博弈中抢占先机?天同律所合伙人王晓雨给出的答案是:合规与专业团队双轨并行。

一名律师的十年:从“万金油”到“专科医生”

作为天同律师事务所西南区域负责人,王晓雨的经历颇具代表性。

“中国90%的律师业务庞杂,但真正需要的是专业化分工。”王晓雨直言。2008年入行的他,从法律专业毕业后,也如大多数年轻律师一样涉足刑事、民事、非诉等全领域,直到2015年加入天同,才转向争议解决的垂直赛道。“如同医疗领域的专科化分工,复杂商事争议需要深耕特定领域的‘法律专科医生’,而非‘万金油式’综合服务。”





王晓雨所获个人荣誉(部分)

2018年,王晓雨刚被派驻重庆分所时,面临的是一片荒地:没有客户,没有案件。直到一天,他突然接到天同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蒋勇的电话。彼时,蒋勇正出差途经贵阳,提议带王晓雨拜访当地一家大企业的法务总。

两人汇合后,王晓雨才发现蒋勇并未提前预约,这是一场陌拜。“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蒋勇翻着手机里的资料,语气轻松。过去王晓雨的“刻板印象”中,只有“小律师”为了生存才会用这种“原始”拓客方法。

抵达企业后,法务部全员“去向不明”,蒋勇却未放弃,一路上拨通了好几个人的电话,打听贵阳市里法律相关会议的动向,最终锁定某餐厅包间。两人硬着头皮闯入饭局,恰逢一位蒋勇的旧相识——律协会长在场,顺势被引荐给法总。“就算没熟人,我们留下资料也算种下种子。”蒋勇事后笑道。

这场颇具戏剧性的“陌拜”经历,成为王晓雨对天同拓客哲学的启蒙:“专业是基础,但主动和韧性才是打开市场的钥匙。”



天同重庆办公室获评Benchmark Litigation(国际知名法律评级机构)中国争议解决推荐律所“中国西部”

在之后的几年里,王晓雨陌拜了近百家客户、渠道,也因为陌拜,拿到了第一批案源,在竞争激烈的西南市场上活了下来。他负责的重庆办公室先后获评Benchmark Litigation(国际知名法律评级机构)中国争议解决推荐律所“中国西部”;China Business Law Journal《商法》卓越律所区域大奖“商法卓越综合实力律所”。

天同的诉讼可视化革命



自2003年起,天同开始推行“两张图”工作法,要求每个案件都要绘制“案件事实图”和“法律关系图”,将复杂的案件信息简化为直观图表。这一方法在十余年的实践迭代后,逐步发展为系统化的诉讼可视化技术,成为天同“三大诉讼法宝”之首。这一方法论被写入《诉讼可视化》一书(2017年出版),成为法律人系统学习可视化技术的工具书。

诉讼律师需从海量材料中提炼关键证据链,比如在近10年内商事争议最高发的建设工程纠纷中,需要通过施工日志、监理记录还原工程延误责任。可视化工具,就是利用线条、颜色、框架模型,将纷繁复杂的案卷资料转化为一张张简单明了的图表,在庭审中准确、快速地还原案件事实、展现委托人立场。

以重庆为例,2021年重庆法官人均结案421.7件,若对比2021年全国预估数据人均结案210件,重庆超出100.8%,办案压力居全国前列。2023年虽未公布具体数据,但案件量仍超百万件,法官超负荷工作普遍。“法官开庭时间有限,图表叙事能快速传递信息,提升办案效率。”

在江苏新海石化执行异议案中,河南某石化企业以他人油品质押换取重庆某信托公司数亿元融资,石化公司违约后,信托公司查封并试图执行被质押的新海石化的油品。新海石化公司最终依托天同律所的“诉讼可视化”技术,将4万余份动态油品数据(包括损耗、库存等)转化为清晰权属链条,锁定油品所有权。尽管案件历时多年、程序复杂,天同通过技术化拆解,帮助客户在资产权属争议僵局中实现破局。“天同将案件拆解为41个标准化动作,从庭前模拟到庭后复盘,步步为营。”



为确保可视化技术的落地生根,天同还秉承开放分享精神,向同行业无私传授可视化技能,其公众号“天同诉讼圈”聚集62万法律人,成为行业知识共享的标志性阵地。同时,不仅向律师同行开放技术,还积极与法律共同体交流,促进法律共同体对可视化工具的认可。

吉林省高级法院就曾组织法官学习《诉讼可视化》并撰写读书心得,部分法院要求审委会讨论案件时必须使用图表。这种跨界互动弥合了法官与律师的认知差异,推动法律职业共同体以技术为基础重建信任。而这个“技术共享”生态的终极诗意,则在于它让法律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持续生长着的生命体。

经济周期下的法律博弈

“近十年,我国内地高发的案件类型有两种,一是建设工程,二是借贷纠纷,这与国内经济周期的特性直接相关。”王晓雨分析。建设工程、借贷纠纷案件数量在商事案件中的占比持续上升,2023 年多地法院数据显示其对司法资源的消耗显著增加。

如何帮助企业前置风险?天同的答案是“合规与专业团队双轨并行”。“单方合规虽然无法杜绝所有纠纷,但至少能让企业自身不那么被动。”王晓雨提到,他所经手的案件中,某地方政府因招商引资纠纷被诉,幸好因保存了完整的协议、规划文件,最终在一审、二审、再审中完胜。“政府类案件中,合规流程比结果更重要——程序正义是避免败诉的‘安全阀’,而企业需要像选择‘专科医生’一样匹配专业律师。”

在他经手的一起长达8年的海事案件中,尽管团队成员更替、程序反复,客户因信任专业度始终未放弃。这种信任,或许正是专业化价值的终极体现。



天同开放日上,王晓雨发表专题演讲

区域协同则是另一解题思路。在西南地区,天同与云贵川渝藏五地排名前二十的近百家律所合作,整合属地资源与专业能力。“例如债务重组,我们提供上市公司重组经验,当地律所负责本地重组案件的协同,这种模式在西南地区企业债务重组案中已多次验证。”

AI入场,技术能否打破内卷死局?

当技术革命与行业内卷同步来袭,这家以匠人精神著称的律所如何破局?从20% 的案件筛选率到区域协同网络,天同的答案藏在专业化与差异化的双重逻辑里。

王晓雨坦言,AI的确能处理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等标准化案件,生成基础法律文书,但无法替代非标案件的“人性化判断”。“比如动态油品权属案,AI需要律师先梳理数万份证据,再提取逻辑。目前它只能替代初级工作。”

更大的挑战来自行业内部。2024年9月数据显示,全国律师人数已突破75万,较2022年的73.1万增长1%,但普通民商事领域呈现“人数激增与高端服务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行业“二八效应”加剧。2024年,贵州律协估算50%的律师处于“温饱线”,代理费从万元跌至千元级别。

行业内不少资深人士一致认为,虽然从数量上看律师的人数多了,但这真正精通业务的其实并不算多,部分律师专业化程度不足。昆明市一位基层法院的行政庭法官曾在接受澎拜新闻采访时举例说,本身擅长行政诉讼的专业律师数量就较少,真正熟悉行政法规、愿意深耕的就更少了。他干脆提议——从源头提升人才培养的细分程度。

“当常年法律顾问费从10万压到1万的时候,其服务质量必然打折。”王晓雨认为,破局关键在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溢价,“让做刑事的律师专攻刑事,做商事诉讼的团队强化商事专业,由此通过差异化服务形成正循环。”

即便亲历过法律生态的变迁,这家成立20余年的律所,也始终将案件筛选率控制在20%以内,也就是每10个案件中仅选2个代理。“如果案件缺乏法律支撑,即便客户愿意支付高额费用,我们也会果断拒绝。”天同既有法律可行性评分表、客户合规度评估模型等内部风控标准,也有“长期战略价值 vs 短期经济收益”的客户价值评估体系。

王晓雨回忆,数年前,曾有一位客户找到天同,想前期支付80万元基础费,并承诺案件胜诉后支付30%风险费用。但团队在对案件进行梳理评估后,认为客户不占理,胜诉率偏低而礼貌婉拒了对方。这在天同,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这种近乎苛刻的择案标准,源于天同所坚持的司法公正与客户利益的平衡,力求避免因盲目接案所导致的客户败诉、律所口碑受损的双重恶果。

“天同”之名取自南斗第四星,寓意“逢凶化吉”。但这家律所的愿景不止于个案胜诉,而是推动行业生态变革与可持续发展,“当个案胜诉与行业生态产生冲突时,天同选择成为规则的守护者。”王晓雨总结。这种胜诉之外的价值追求,或许正是中国商事法律服务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应受访者要求,案例涉及主体名称均为化名,核心事实经授权披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