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ataEye
自人工智能技术爆发以来,AI陪伴类产品便是热点之一。有机构预测,2025年至2028年,中国市场AI情感陪伴行业市场规模将由38.66亿元增长至595.06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148.74%。
然而,DataEye研究院发现,AI陪伴类产品中,去年曾盛极一时的社交AI APP业态,悄然发生巨变。
星野、猫箱等产品近期投放力度均大幅下滑,活跃用户量也面临大幅萎缩,整个行业似乎迎来集体降温。
社交AI,到底是怎么了?
本期,DataEye研究院以星野、猫箱、筑梦岛三款头部社交AI产品为例,通过数据、市场角度,对社交AI行业转变进行探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参考。
第一节:星野VS猫箱VS筑梦岛数据对比
(一)下载量趋势对比
点点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星野、猫箱与筑梦岛三款社交AI应用大陆市场苹果端下载量下滑明显。
其中,星野与猫箱作为国内社交AI领域两款头部产品,下载量走势极为接近,2月上旬之前下载量均处在高位,日下载量约2万次左右,2月上旬开始下载量迅速下滑,至如今日下载量维持在7000次左右。
筑梦岛整体下载量偏低,但下滑趋势同样明显。2月中旬之前,筑梦岛日下载量普遍在3000次左右,之后下载量迅速下滑,至今日下载量维持在1000次左右。
(二)投放趋势对比
ADX行业版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星野、猫箱及筑梦岛三款应用投放力度均呈明显下滑态势。
其中,星野投放力度遥遥领先于其它两款应用,日投放素材量峰值超2.6万组,但在2月份迎来腰斩,日投放素材量仅剩此前一半左右,之后稍有回升,但再度下滑至10000组左右。
剔除星野,仅观察猫箱与筑梦岛发现,该两款应用投放力度走势相近,且下滑程度甚至超过了星野。
具体表现为,均在2月上旬出现短暂高峰,而后迅速暴跌。猫箱日投放素材量由此前的2000组左右暴跌至如今的200组左右;筑梦岛日投放素材量由此前的1000组左右暴跌至如今的300组左右,下滑程度远超星野。
总体来看,无论星野、猫箱还是筑梦岛,投放力度均在今年2月份迎来暴跌,轻则腰斩,重则“脚斩”。
(三)媒体分布对比
ADX行业版数据显示,近90天,三款应用投放渠道分布有一定的相似及差异。
其中,星野与筑梦岛均主投腾讯系媒体平台,且核心投放媒体均为QQ音乐,其余主投媒体也高度相似,如优量汇、酷狗音乐、QQ阅读、欢乐斗地主、酷我音乐等,仅有位次有所不同。
猫箱则以字节系穿山甲联盟作为核心投放媒体,素材量占比远超腾讯系媒体平台。
结合以上数据,DataEye研究院观点如下:
①社交AI行业迎来集体降温,2月份为其转折点
无论投放力度还是下载量数据,三款具有代表性的社交AI应用均出现明显下滑,这代表着社交AI行业迎来集体降温。
同时,相关数据下滑转折点均聚焦在2月份,因此2月份可以视作社交AI行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转折点。
②此次行业集体降温,在投流侧,无论腾讯系还是字节系媒体平台均受影响
此次社交AI行业降温,一个特征表现便是投流侧投放力度大幅下滑,这意味着各家厂商均大幅缩减投流预算以应对(或顺应)市场变化。
其中,无论是主投腾讯系媒体平台的星野和筑梦岛,还是以字节系媒体平台为核心的猫箱均是如此,这也意味着此次行业变化,无论腾讯系还是字节系媒体平台均受影响。
第二节:原因分析
对比去年社交AI行业的火热状态,此次行业遇冷代表着什么?背后又是怎样的原因在推动?
DataEye研究院结合公开数据、资料,从外部及内部因素出发,对社交AI行业变化原因做出以下推测,仅供参考:
(一)外部原因
①AI行业战略重心转移,社交AI重要性下降
1月底2月初,DeepSeek爆火,引发全网热潮,进而导致整个AI行业战略重心转移至“深度思考大模型”与C端“AI助手”,社交AI重要性下滑。
大模型端,腾讯全面拥抱DeepSeek-R1模型,并迅速推出自家深度思考模型混元T1,字节、阿里也先后发力深度思考大模型;
应用端,腾讯元宝正式发力,投放大涨数倍,阿里则升级旗舰AI应用“新夸克”,与旗下通义一起大力投放与元宝、豆包等竞品竞争。
在此情形下,AI社交这一细分赛道重视度降低,行业遇冷也属正常现象,且DeepSeek爆火导致行业战略重心转移与社交AI转折点时间点均在2月份,两者因果关系符合时间链
(二)内部原因
①产品同质化严重,用户缺乏新鲜感
从目前产品功能来看,多数社交AI应用本质上依旧是对话式AI,不过套上了“情景剧本”+情感陪伴的外壳。
以虚拟角色为纽带,链接用户与“情景剧本”进行故事化延伸,并通过“认同-理解-表达”的逻辑建立情感陪伴。
也因此,无论产品设计、角色设计还是聊天逻辑,各应用同质化严重,且由AI所构建的“情感茧房”在长时间使用后也容易感到枯燥,导致用户缺乏新鲜感。
②商业化模式吸引力一般
商业层面,社交AI产品目前主流的盈利方式为订阅会员,用户开通会员后,在与AI智能体聊天时可以获得更进一步体验,诸如更长记忆、更快回复等,但这类增值服务对用户核心体验的影响并不强烈,因此商业化模式吸引力一般。
第三节:社交AI是个伪命题吗?
事实上,社交AI遇冷的现象并非只在国内发生。
点点数据显示,海外社交AI头部产品Character AI自去年年中全球双端下载量下滑趋势同样明显。由7月份日下载量17万次左右,下滑至如今的9万次左右,堪称腰斩。
归根结底,产品高度同质化、商业前景模糊等原因,导致去年大热的社交陪伴类AI如今集体降温,难道社交AI是个伪命题吗?它的未来又在哪里?
DataEye研究院认为,社交AI是否是个伪命题,需要辩证看待。
回归“社交”这项活动本身,人们主要从中获取三大价值:情绪价值、理性价值和生理价值。
情绪价值方面,毫无疑问是社交AI的强项,对比现实社交中还需要照顾对方的情绪、以及双方相互耗能,AI能够做到“任劳任怨”无条件关心、包容、鼓励用户,这也是多数人选择社交AI的原因之一。
理性价值方面,建立在AI大模型基础上的社交AI,自然也能够对用户的问题、困惑进行理性分析、回答,不过AI幻觉的问题还未解决,有时AI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反而会给出错误分析与结论。
生理价值方面,无疑是AI的绝对弱项。现实中的社交关系可以相互陪伴、鼓励,而社交AI再多的关心,也无法突破物理界限,无法给到用户现实社交关系的“人气”。
因此,如果只看某一点(情绪价值),那社交AI不仅不是伪命题,甚至还是一种远超真实人类社交的方式;但如果看综合价值,社交AI的缺点确实无法弥补,是一个标准的伪命题。
由此,DataEye研究院认为,社交AI进一步细分赛道或许可以由此入手:或扬长避短,聚焦情绪价值,发力心理疗愈、情绪树洞,或更加纯粹的沉浸式AI角色扮演等场景;或补足短板,弥补生理价值,专攻AI陪伴终端产品等细分赛道。
事实上,这两条路线如今均有人尝试。
前者有“林间疗愈室”APP等,定位为“AI心灵伙伴”,主打安心倾诉、情绪追踪,高度聚焦心理疗愈赛道;星野、猫箱等产品也侧重AI角色扮演。
后者有AI情感陪伴机器人、AI宠物等终端产品。
这两个方向孰优孰劣还难以定论,但DataEye研究院认为:AI社交的核心发力点永远不是直接替代人与人的现实社交关系,而是通过辅助人们解决情绪宣泄的形式,让用户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构建健康社交关系。
从这一点来看,社交AI行业的遇冷只是暂时性,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或许未来依旧会再度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