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竟然能够“织”出来?4月13日,“行走黄河”行进式主题采访团走进位于滨州高新区的愉悦集团生命科技馆,一根白色管状织物颠覆了大家的认知。“这就是人造血管,是我们用微米级纱线编织的,直径在8到16毫米之间,主要用于置换人体主动脉。”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用人造血管替换病变血管的手术已经非常成熟。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临床使用的人造血管全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供货周期长,制约着我国医疗产业的发展。

2020年,为攻克这一“卡脖子”难题,愉悦集团与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房宽峻教授团队合作,从零起步,开启人造血管国产化的攻关之路。

“人造血管对纺织和医学等学科技术要求非常高,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房宽峻表示,研制人造血管,最难的是编织和解决生物相容性难题。为此,他们先寻找纺织材料,这一过程犹如大海捞针,需要反复试验。织造更费周折,人工血管是立体编织的,但普通织机织出的布都是平面的。团队不断尝试改造织机,让它织成管状,织成螺旋,找到最适宜的弹性区间。织造难题攻克后,团队又研究涂层,既要防渗漏,防止短期内血栓的形成,还要能促进内皮细胞在血管壁上的形成。

“经过多年研发,目前人造血管各项技术指标经检测均不输于进口产品,已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愉悦集团旗下山东欣悦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付杰说,该产品已在130多例手术中完成实验,临床反馈良好,未来上市后的价格预计比进口产品降低一半以上。

人造血管只是生命科技馆中诸多“硬核”科技产品的冰山一角。从帮助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行走的外骨骼机器人,到通过传感器自动感应大小便主动护理的智能康复护理机器人,从防止长期卧床病人生褥疮的“黑科技”床垫,到改善亚健康状态的微高压氧舱……为老年人和失能人员打造的各类产品琳琅满目,几乎考虑到了这些群体的各种痛点。

“通过全方位布局、全链条衔接,我们着力打造产品研发、生产、推广、配送、服务等‘一条龙’产业供应模式,为用户带来全方位的康养服务。”李付杰介绍,依托多个国家及省部级平台,公司各类康养产品数量高达15000余种,涵盖助行、助餐、助浴、助眠、助听等多种场景。欣悦健康还在全省率先成立养老物资配送服务中心,为养老机构提供定位咨询、设计及施工、器械使用指导、机构运营等服务,目前产业覆盖全国20个省份,累计适老化改造近十万户。

(大众新闻记者 张文婷 张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