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华高额关税9日生效,到11日仅过了三天时间,已经撑不住了。
在特朗普表态“想谈”之后,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发布了一份“豁免名单”。
特朗普为什么会选择率先让步?40多艘货船来中国,里面装的是什么?
实际上在美国对华关税生效之前,英国媒体就“下注”先撑不住的肯定是美国,但没想到美方仅仅坚持了这么短时间。
9日BBC刊登了一篇文章,援引多名英国经济学家的分析,指出为什么断定特朗普政府会先“低头”。
第一个原因就是中美同时承受关税战带来的伤害,但“中国相比于美国更能承受贸易冲突带来的痛苦”。
中方在这一方面有优势,因为是出售方,承受的是短期经济压力;但美国是“需求方”,他们需要的是维持生活的物资。
所以如果两方僵持下去,美国的“需求”大于中国的经济压力,他们撑不住是必然的。
其二是英媒认为事发突然,美国在短时间内找不到替代生产来源。
比如中国生产的很多零件、芯片、半导体产品,都是美国企业所急需的,进口不到这些东西,先违约倒闭的反而是美企。
特朗普没料到中国反制的决心如此强硬,他们从中国进口5000多亿美元的东西,如今“全断”能去哪找到替代品?
这是绝对来不及的事情,所以美方必然会先对中国让步和寻求谈判,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
其三是牛津经济研究院专家路易斯认为,中美“完全经济脱钩”是中国考虑的选项之一。
短期内中国没办法抵消这个影响,但长期内企业总能找到出路。
当前中国的商品在全球接受度很高,且通过“一带一路”等政策出口向大多数国家,很多国家都成为了中企的“下游企业”。
特朗普想专心对付中国,只要他们不能把中国出口其他国家的路堵得密不透风,中企总有办法。
另外连美国自己的全美广播公司都打起了退堂鼓,认为中方不可能屈服,而是会重新分配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观点也就暗示了中国“不败”,自然是不看好特朗普打下去了。
果然在11日,美国当局匆忙发布了一份文件,宣布对全球近千种产品,包括智能手机、电脑、硬盘等电子产品,以及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进行“低关税进口”,也就是10%的互惠关税。
文件中表示,来自中国的这些产品不在美国145%高关税的征收范围内,据统计这差不多覆盖了全球总计6440亿美元的产品。
美国媒体也明确承认,这其中的大多数类项都是“专门对中国豁免”的。
因为中国是美最大的电子产品进口来源国,也是进口原材料零件最多的国家。
美经济人士理解为:这是特朗普的一个关键“让步”举动,同时对中国也是一个示好的信号,希望能为中美谈判做一些铺垫。
联想到美国政府在11日、12日连续对中国发出“谈判达成协议非常重要”的表态,特朗普的心思已经写在了脸上。
但特朗普现在追求的,仍然是中国主动给美国打电话、派遣中间人来要求和谈,他们不想走第一步。
至于豁免的关税,特朗普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实就是他们找不到替代进口来源地了。
另一边中国在关税战升级时就有过表态:美方想打中国奉陪到底,美方想谈中国大门敞开。
所以现在就取决于特朗普到底想不想谈判了。
消息人士认为特朗普一直对中国不松口,在于他已经宣布“赢下了关税战”,此时示弱会让国内支持他的选民失望。
这也证明过去很多年拜登推行所谓的“去中国依赖化”战略根本没有什么作用,到了真枪实弹“动手”的时候,美国手上的筹码要比想象中少得多。
美国媒体日前就质疑:开打前不一直说是“中国依赖美国”吗?现在怎么全都反了过来?
事实上中国之前对美国农业确实很依赖,主要就体现在大豆这种作物身上。
美国是全球大豆主产地,大豆是制作食用油、豆制品等的主要原料;在饲料行业,豆粕是优质的蛋白质饲料原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不断攀升,畜禽养殖业也很需要豆粕。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之前,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超过3200万吨,占总进口量的34%。
而第一次关税战期间,中国对美国大豆的反击造成市场波动,除了粮食外其他产业也受到影响。
美调查机构称中国随后开始“大豆进口转移”,和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迅速启动谈判。
这些国家的大豆产业迅速崛起,成为专供中国大豆进口的重要来源。
以巴西为例,其大豆产量和出口量不断攀升,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7465万吨,占大豆进口比例的71.1%。
巴西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大豆的最大供应国。
日前美媒跟踪报道了40多艘满载巴西大豆的货船已经准备前往中国。
这次关税战开始之前,中国早已经做足准备,美方唯一可以对中国卡脖子的农业底牌不复存在了。
不仅是大豆产业,还有之前对美国进口的矿产、能源、机械设备等很多必需品,中国新的发展方向将是进一步提升自给率;
同时保持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以保障必需品供应的安全和稳定。
从特朗普豁免部分对华进口,到中国转移进口农产品,可以看到中美对市场依赖问题的调节能力天差地别。
美国资本市场的逐利性是根源,也是外界断定特朗普肯定顶不住压力的原因。
不过对于美国的让步示好,中国商务部在13日回应:
“这是美方修正单边对等关税错误做法的一小步,敦促美国正视国际社会和国内各方理性声音,在纠错方面迈出一大步”。
这说明特朗普所做的豁免政策,距离敲开谈判大门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