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而来?来而何为?去而何留?”上海援克干部人才不断自问。为此,身在“第二故乡”的他们,坚持扑下身、扎下根,在受援单位“任实职、分实工、担实责”
■民生连着民心。多年来,上海援克工作坚持“民生为本”,以上海资源、经验和理念,增强当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沪克情深,跨越山海。
2015年,中组部确定上海市对口支援克拉玛依市,开启人才智力援疆新篇章。十年来,123名优秀年轻干部人才接续奋斗、奉献油城,用一项项创新、一件件成果,探索形成了“双向赋能、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新时代对口支援工作格局。
今天,新疆克拉玛依市党政代表团来沪访问考察,并将举办克拉玛依(上海)智能算力产业推介会、2025“引客入克”暨沪克两地航旅推介会、优秀剧目《油城往事》展演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两地合作交流。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你那油井像森林,红旗像鲜花,歌声像海洋,啊克拉玛依……”
这首《克拉玛依之歌》唱出了当年石油工人的创业激情。作为一座典型的“先油后城”的资源型城市,如今,克拉玛依正努力实现传统能源城市的转型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上海援克前指围绕克拉玛依“一主多元”产业发展定位,构建起“1+3+6”产业科技援克新格局,即重点围绕石油石化1个主业,聚焦氢能及新能源、数字经济及算力、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测试3大产业集群。尤其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测试方面,随着上海专业力量注入,克拉玛依打造了“上海国际汽车城克拉玛依分基地”,吸引上汽智己等车企进行高温、高寒、扬尘、冰面、扬雪等测试实验,更好满足车企出口测试需求。
助力克拉玛依打造北疆区域科创中心,也是上海援克前指的重点工作。目前克拉玛依已与上海科委构建实施区域科技合作模式,获批上海市科技项目16项。此外,为深化两地国资国企合作,上海援克前指还协助构建起沪疆对接平台、沪内协同平台、沪克合作平台等三大平台,助力当地与上海电气、申能集团、上汽集团、华谊集团等10余家国企对接项目20余项。
深度融入“第二故乡”
“为何而来?来而何为?去而何留?”上海援克干部人才不断自问。为此,身在“第二故乡”的他们,坚持扑下身、扎下根,在受援单位“任实职、分实工、担实责”。同时,上海援克干部人才还化身桥梁、纽带,为当地引入智力支撑。比如组建产业专项攻坚小组,引进上海交通大学专家团队攻克耐寒轮胎技术等难题,为企业新增产值千万元。
着眼长远,上海援克干部人才深知,援疆的重中之重在于为当地培育一支“带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十年间,聚焦当地所需、干部所缺,累计举办133个赴上海培训班次,组织培训学员深入上海产业园区、教育基地、医疗机构、基层治理示范社区等实地学习,培训当地干部人才5576人次。同时,通过实施“沪克访问学者”等跟岗锻炼计划,先后组织34批次、600余人次赴上海跟岗锻炼,提升综合能力。当地还与上海长宁、青浦、普陀、嘉定四区携手,构建沪克“4区1城”干部教育培训合作体系,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效。
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民生连着民心。多年来,上海援克工作坚持“民生为本”,以上海资源、经验和理念,增强当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高水平医疗,是当地干部群众所期所盼。十年间,上海援克医生累计门诊接诊35000余人次,每年还定期前往边远地区、沙漠腹地巡回义诊,打响上海援克医疗品牌。同时,援克医生还帮助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创建妇科、骨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等4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结对带教徒弟100余人,累计培训医护人员6000余人次。
克拉玛依教育工作也正持续提档升级。目前,克拉玛依47所中小学全部与上海结对,实现“教育共同体—学校”两级结对。在教育协作方面,沪克两地搭建起“名校、名校长、名师工程”交流平台,创建援疆名师工作室,形成名师带教培养梯队。
借鉴人民城市理念,克拉玛依城市精细化治理有了新突破。上海援克干部牵头研究制定全疆首个《克拉玛依市城市道路交通秩序管理条例》,联合上海行业头部企业打造智慧交通“警企实验室”,共同参与城市智慧交通体系设计,实现交通事故四项核心指数全面下降。近年来,上海援克前指协调新增或加密多条克拉玛依航线,2023年开通上海经停西安至克拉玛依的航班,近期即将开通上海至克拉玛依直达航班。
万里援克路,十年践初心。现任上海援克前指总指挥董爱华介绍,十年来,上海援克前指持续发挥上海在专业人才、产业资本、先进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优势,扎扎实实把对口援疆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为助力克拉玛依在全疆率先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上海力量”。展望未来,上海援克干部人才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接续奋斗、勇毅前行,共同谱写沪克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共同绘就沪疆双向奔赴、协作共赢的新画卷。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任俊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