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极物
当预制菜的声音越来越大,Ken开始连夜翻出家里的食物,一个一个地翻看配料表,变身成分党解读食品添加剂的终极奥秘。
回家路上,平日里见面都会跟炒粉摊老板热情相迎的SAM,想要打招呼的双手又被理智按进了兜里,脑海里快速飞过的山梨酸钾、辣椒红素、安赛蜜、卡拉胶等陌生词汇,也加快了他穿行的脚步。
一向嘴刁的LAM,也发现今天打卡的网红卤肉饭店,和上周朋友请客时吃的味道一模一样。甚至当她奔跑在全国不同城市,也能吃到同样味道的食物。秘诀只有三个字:预制菜。
当食品添加剂能够随意配出我们熟悉的味道,疯狂的预制菜,也让我们离新鲜食物越来越远。
当食物的滋味最后都浓缩成一个化学符号,中国人的味蕾还留下什么?
北方的牧民啃到一条富含蛋白质的羊腿,他们牙齿咬合间,撕扯出了氨基酸风味;这时,一条肥美的河鱼跃出水面,被渔民当场俘获,用它熬出的奶白汤汁,有他们不曾品尝过的滋味——金风玉露一相逢,凑个对儿,这种滋味便成了“鲜”。
三月河豚的鲜,让苏东坡“值那一死”;
林洪在《山家清供》里赞美竹笋“其味甚鲜”;
汪曾祺在《昆明食菌》中把鸡枞喻为植物鸡,“味正似当年的肥母鸡”。作家阿城也贪恋这一碗鸡枞汤的鲜,“喝到胀死还想喝”。
火腿、腊肉、海米、干贝……中国人通过人为的发酵、腌制、干燥等获得的滋味,也是“味精的孪生兄弟”。
在味精出现以前,我们的味蕾不如仪器精密,能精准地概括鲜味,但它,却有细腻超凡之处——鲜,意味着自然的食材,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恰当的烹饪方式。
直到味精被发明,“鲜”,有了最初的名字——谷氨酸。
酱油、芝士之所以鲜,是因为含有丰富的谷氨酸;海鲜和畜肉之所以鲜,是因为其中大量的肌苷酸;而蘑菇之所以鲜,是因为同时拥有呈鲜味的氨基酸和鸟苷酸。
于是,鲜味变得可复制。通过发酵的甘蔗、小麦以等物质,我们可以获得味精。再添加盐、鸡肉鸡骨粉等增加鲜味,我们便能得到鸡精。
而当核苷酸等鲜味物质与谷氨酸相遇,就像干柴遇见了烈火,产生了核反应堆一般的超级味精爆炸效果。于是,I+G——由5'-鸟苷酸二钠和5'-肌苷酸钠组成的呈味核苷酸二钠问世了。
浓汤宝、咖喱块、下饭酱……有人说,味精的发明,就像劫富济贫的侠盗出世,把垄断在少数人手中的味觉特权一夜撒入千家万户。
从前,我们需要苦等半年才能酿出一坛酱油的鲜。如今,有了人工鲜味的加入,超市里一瓶平价的酱油,也能带我们通抵鲜味的巴别塔。
炒面炒粉、黄焖鸡米饭……这些外卖畅销榜上的人工鲜味布道者,让我们只要花十块钱就能填饱肚肠。
鲜味一直以来都是稀缺性的,让我们误以为,味精的使用多多益善。
裹着绯红辣油的鱼香肉丝、卤个鞋垫都好吃的底料,让我们的口味也变得越来越重;
当我们吃得正酣畅时,我们就会发现,食物不如从前美味了。从前,我们能分辨出唤醒舌尖的春日的湿润鲜味,也能感受到席卷口腔的,夏日浓重的河海之鲜。但在味精的包围下,我们对鲜味感受的阙值被狠狠拉高,鱼鲜、肉鲜、蔬鲜、菌鲜,都含糊成一个模板——它们确实鲜掉了眉毛,但也鲜掉了区分度。
当调料粉厚度堪比艺伎脸蛋的烤冷面触碰味蕾,廉价的麻辣咸鲜直冲神经中枢,我们得到了短暂的快乐,却也失去了对鲜味不时不食的期待,对地道食材不远千里的奔赴。
辣、烫、鲜。化学的运用,让食不厌精成为了一句虚言。不管什么肉都一股脑地加科技——精不精的,只要蒙骗过食客就好。甚至,那些叫肉肠的食物里,只有各种香味剂、添加剂、淀粉而没有一块肉,油炸鸡排是各种不可名状的碎肉边角料混合制作出来的。
食物添加剂的事件,也让我想到近年风头正盛的预制菜。
慷慨的酱料包,不用担心盐撒多了齁咸,也不用苦心秘制酱料,炒出来也有卖相。但流水线的咸与工业小调料的复合,吃起来却像是一个锅里炒出来的味道。
但不好吃的预制菜,并没有因为我们放弃吃它而消失。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已有90%以上餐饮企业发力外卖食品,其中91.6%的企业出售半成品和预包装食品。
当我们在CBD吃个50块钱以下的外卖,我们吃的就是预制菜:裹着浓厚酱汁的牛肉饭,配几条少得可怜的青菜,放进微波炉热三分钟,就是一份中式快餐;哪怕点个轻食,用的也是开罐即食的肉制品,放在冰箱耐储藏的蔬菜包。
预制菜,让我们花了本来可以买一顿新鲜食物的钱,买到了一份加热的料理包。
酒店茶楼,虾饺、叉烧包,拿出来放进笼子里蒸蒸,便是师傅“现捏现做”;想要在卤肉饭店里寻找一口妈妈的味道,得到的可能是“相同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新鲜酸菜鱼,九十八块一斤;预制酸菜鱼,九十八块一份……
预制菜,也凭借实惠、上菜快的优势,占领着堂食餐桌。
当物质越来越富裕,食物却成了奢侈品。
添加剂、预制菜的出现,让我们得到了便利、实惠,却也失去了很多。
“健康”消失了。
我们平时能买到的预制菜,像盒马的“湖南风味小炒黄牛肉”,一份菜品250g,钠含量为2500mg(1000mg/100克)。
味知香的“金汤酸菜鱼”,一份菜品450g,钠含量为7173mg(1586mg/100克)……
小小一个数字却足以影响年终体检报告的指数。
因为只一道菜的盐分,就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慢性病所建议的,每日食盐摄入量——2000mg钠(约5g食盐)。
“野趣”消失了。
“街头的面馆汤头更鲜、街尾的面条带劲儿“,曾经,只要馋了,我们总能定位到到熟悉的餐厅,找到特定的大厨和独门秘制的风味。而如今,我们在全国不同城市,吃的却是同样味道的食物。
“冬鲫夏鲤,秋鲈霜蟹”,我们曾经追赶时鲜的脚步也慢慢停下了。
“真心”消失了。
火腿、腊肠不再是守候游子归来的乡愁。
科学把煲汤祛魅,鲜味物质的发现让煲汤走下神坛。没有人再懂得,味精难以调和的,是逢食而食的智慧,是可以为了减少嘌呤而缩短煲汤时间,却无法节省分毫的用心。
当中国人的味蕾终将被驯化,我想我会无比怀念这样的日子——
我会怀念,曾逛过的菜市场。菜市场里的生鸡活鸭、水灵的瓜菜、彤红的番茄,它们没有一颗长得完美,却足以让我们的晚饭变得圆满。
当我们慢慢洗去蔬菜的土粒,生活的芬芳细节也顺着清水在指尖流淌。
我会怀念,街边小店的声音。油下锅时“呲啦”一声,老板颠勺时“哐哐哐”的生猛,粉面、蛋肉、几勺盐和酱,便在空中完成了风味的碰撞。小小食店,在用做百年老店的发心,像给孩子做饭一样给食客提供着一日三餐。
我们能从一盘菜里,品出酸甜苦辣咸鲜的层次感,感受到烟火人间,食之大美。
那时,食物尚能抚慰人心。